说起来,美国确实在两伊战争中收获不小,但与两伊相距甚远、毫无瓜葛的中国也发了大财,成了战场外的另一个胜利者。
只要枪一响,就能赚好多钱。
两伊战争对全球各国的军火业来说都是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中国军工业当然也不会错过。
在那时候,中国对两伊的军火出口暴增,光是在1982到1986这四年,就从这俩国家那赚了45亿美元外汇。
在最辉煌的时候,我国生产坦克的大厂617厂就创造了10多亿美元的出口业绩,中国也因为这次黄金出口期而一下子成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
现在几十亿美元对中国来说不算什么,也就是一年财政收入的零头,但在80年代那可是个不小的数目,要知道1985年中国一年的商品出口额才150亿美元。
再说了,军火出口能带动上下游的机械、材料、设计、化学等多个部门的就业,实际价值就更不好估计了。
在那个“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两伊战争让饿着肚子的中国军工吃了顿饱饭。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欧美武器明明更有名,为啥两伊还费这么大劲从我国进口呢?
这是因为中国武器的性价比、适配度比那些欧美“名牌”高多了。
首先,两伊战争是一场消耗战,不是闪电战。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与其购买昂贵的西方武器,不如购买大量相对便宜、性能耐用的中国武器。
其次,两伊战争中前期高素质老兵死的太多了,所以能熟练操作西方尖端武器的兵员不够,大部分新兵都得在短时间内熟悉武器然后赶紧上场。
中国的59坦克和69坦克,操作容易,后续维护费用也低,特别适合新兵,所以两伊都很看重。
另外,伊拉克跟苏联关系不错,武器大多是苏联的,而中国军火是学苏联的,所以伊拉克士兵用中国造的武器很顺手。
在两伊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两国都从我国买了很多武器,天上飞的歼-7飞机,地上跑的59、69坦克,还有士兵手里拿的56冲锋枪,到处都是,这场战争简直成了中国武器的展示会。
这场两伊战争,可以说是“两伊倒霉,中美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