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十余年间,山东省博物馆在藏品保管、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文物保护
1979年,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古陶研究工作室,钟华南采用实验考古的手段进行模拟实验,经过数年努力,进行了200多次试验,完成了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制作工艺的研究,所复制的蛋壳黑陶,在造型、颜色、厚度、光泽等方面均接近出土原物。这项实验为探索大汶口—龙山文化的黑陶制作工艺,开辟了一条途径,翌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学术研究
这一时期,山东省博物馆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出版的著作有:《看革命文物,学光荣传统》《中国古代钱币通考》《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曲阜鲁国故城》《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古钱新探》《那罗延室稽古文字》《五镫精舍印话》《书法源流概况》《山东史前陶器图录》《标点注译》《山旺昆虫化石》《古代书法欣赏》等。多项成果代表同时期国内同类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如朱活的在1986年10月获山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张俊峰的《山旺昆虫化石》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理论二等奖。
陈列展览与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博物馆的地志陈列展览对内起着爱家乡、爱祖国的社会教育作用,对外起着交流合作的窗口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1991年,山东省博物馆除基本陈列展览外,共举办临时展览近40次。重点展览有:“纪念周恩来诞辰80周年图片展”“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图片展览”“造像艺术品展览”“造像艺术品展览”“性的自然发展史展览”“山东古代艺术珍品展”等。
1986年4月25日至10月12日,山东省在日本山口县、东京、大阪等多地举办“山东省文物展:大黄河文明源远流长”。这是山东省在国外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文物展览,山东省博物馆负责展览策划协调、展品借调、保管以及陈列展览等工作。
此外,这一时期山东省博物馆还与美国、法国、南斯拉夫、朝鲜、德国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文物学者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弘扬和传播了齐鲁博大精深的文物文化。
(摘选自即将出版的《山东博物馆七十年(1954-2024)》,本篇作者:张俊龙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