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战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双方拼刺刀时,双方面对面一个冲锋,起码倒下一半人,怕死的人根本活不下来。用刀和用枪,对于士兵的心理来说,是两码事。
英国人鲍勃·麦肯纳结合自己在非洲、中美洲和东南亚的16年服役经历,深入研究了刺刀在现代战争中的使用及其心理影响。
他的研究表明,在历史事件中,如1857年的印度塞波伊叛乱和上世纪90年代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刺刀引发的恐惧远超过子弹。
在这些事件中,即使是面临死亡的士兵和平民,也更害怕被刺刀处决,宁愿选择被子弹迅速结束生命。
与鲍勃的研究相对照,约翰·基冈的历史分析则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基冈通过详细研究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以及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的伤亡记录,发现刺刀造成的伤害在历史上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索姆河战役,刺刀伤仅占战伤总数的1%。
他的研究显示,尽管刺刀在早期战役中被广泛使用,但在随后的战争中,士兵们更多地采用了劈砍和其他形式的近战方式。
此外,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法军与俄军在浓雾中的偶遇也证明了刺刀伤害的相对低效性,双方士兵在近距离的混战中,仍然以火器伤害为主。
尽管近代各国士兵都接受了刺刀战的训练,实战中却很少使用刺刀。例如,德国士兵在二战期间更偏好使用枪托或工兵铲进行近战。这种排斥不仅基于战术效率的考量,也与人类对于白刃战的天生恐惧有关。
日军樱井中尉在日俄战争中的经历便是一个例证,他描述在白刃战中几乎是闭着眼睛挥舞战刀,显示出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直接的肉搏战中也会感到极端的恐惧和混乱。
此外,受伤的性质和后果也影响了战术的选择。在拿破仑时代,骑兵的劈砍伤害虽然不一定致命,但由于伤口巨大,能迅速削弱对手的抵抗力,因此更受青睐。
相比之下,刺伤虽然更可能致命,但由于创口较小,被刺者的出血量较少,仍可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进行反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