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
是由于胆汁反流入胃,刺激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幽门结构与功能异常 ,比如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使得幽门关闭不全,胆汁就容易反流进入胃内;胆囊疾病使得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也可能引发反流;还有胃排空延迟,使得胃内压力增高,导致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容易反流入胃。
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烧心、口苦、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嗳气、反酸、胃灼热等症状。
在诊断方面,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吸出物测定、同位素测定等来明确诊断。
在治疗上,一般采取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抑酸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如果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作息和心情舒畅等,这些对于疾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