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朱敦儒七幅经典书法诗词名帖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书法和诗词一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精粹。写书法能够修身养性,静观欣赏好的书法作品,也会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尤其是观看名家的书法真迹,潇洒和飘逸间,足可以陶冶情操、聊慰心怀,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十分显著,但在高宗赵构的示范作用下,南宋士子的书法热情颇为高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士,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甚至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文化的热情,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心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这其中,内府与士人的法书收藏与鉴赏、金石学与方舆学著作对历代石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几个方面。
宋人的书法一直被后人研究,甚至超过了对清朝人书法的研究。
距今800多年前的传统书法,其魅力与唐人的楷书与行书完全不同。宋人将书法与绘画玩到了非常高的级别,也是文化的巅峰时期。
欣赏宋人的书法,需要带着非常高的境界进行理解,不然欣赏不到那些书法作品之中的魅力了。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家朱敦儒经典书法作品。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号称南宋主战派诗人。主要书法诗词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相见欢》《尘劳帖》《暌索帖》《定武兰亭拓本后朱敦儒题跋》《米友仁潇湘图卷后朱敦儒题跋》《朱敦儒书札》等。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释文: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根据一些记载,朱敦儒的这首词在北宋末年的汴京(东京)和洛阳(西都)流传极广,堪称当时脍炙人口之佳作,那时朱敦儒不过30岁,生活放荡,也是最狂的时候。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开篇朱敦儒就十分直白地说自己不乐于和世俗打交道,而是流连于山水自然之间,这一切全身都是天帝的安排,让他做管理山水的神仙,不愿意让他受到世俗礼法的约束,朱敦儒这样写,足见心中够狂。小佛不由得想起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两句同样够狂,朱敦儒说自己是天帝的安排,李白说自己绝不是世间庸人,可以一比肩。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既然是天帝让他掌管山水,自然要给他一些权力,比如管理风露的诏帛,作为臣下,他也尽了自己的本分,多次上呈留住彩云、借走月亮的奏章。全句诙谐、幽默而又不失浪漫主义风采。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我可以写诗万首,饮酒千杯,但是我却不曾正眼看过朝堂上的达官贵人、王侯将相。靖康年间,皇帝曾将朱敦儒请到汴京,希望他能够出任朝廷的学官,他就是不愿意,说自己闲云野鹤惯了,不希望受到约束,“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不仅不愿意做人间的官,连天上的官也是不大情愿做的,只想留恋山水之间,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中。
读完整首词,我们可以看到年轻时候的朱敦儒真的够狂,心境也是十分旷达,无怪乎南宋黄升在《绝妙词选》说他:“以词章擅名,天资旷远”。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相见欢》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相见欢》释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望远方,触景生情,引起感慨。“倚清秋”,描写的是词人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的情景。“清秋”二字,暗示了山河残破、充满萧条的气象。
在这清秋的傍晚,词人会望见什么样的景象呢?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此句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缨,帽带。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簪缨,代指达官显贵。中原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簪缨散,说人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既是词人对南宋朝廷痛切的质疑,也是对恢复中原的无望的感叹。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倩(qing),是请人代自己做的意思。
扬州,今属江苏。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下片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风本来没有感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拟人化的手法,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词作戛然而止,词人的情意却悠然不尽。
北宋灭亡后,朱敦儒随中原官员一同逃往南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中年词风激昂慷慨。这首《相见欢》,即是他南渡后登上金陵城楼远眺时所写,感情激越,炽热动人。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尘劳帖》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尘劳帖》本幅行书,凡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九十八字。此通尺牍因首句為“别后尘劳,都不果寓书”,故亦称《尘劳帖》。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又以文中“告密封付此兵回也”句,如此牘当书於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任。通幅以行体书写,而纵横挥洒之气势大有草书意。
朱敦儒的这一张《尘劳帖》,整个帖子的内容并不多,但整个作品的魅力在当时来讲属于一流的级别,最巅峰的宋书代表。
朱敦儒《尘劳帖》之一
此帖中书写运笔流畅自然,结体因势赋形,在章法布局上极尽和谐之美,字形大小错落,也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世外希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宋代朱敦儒书法《尘劳帖》,文末附释文。
朱敦儒《尘劳帖》之二
释文:“敦儒再拜。別後塵勞。都不果寓書。亦寂不蒙寄聲。第勤尚想。比日想諸況安適。向者李西臺書。久塵文府。乞付示。久不見此書。日夜夢想。告密封付此兵回也。必不以煎迫為罪。媿悚。媿悚。偶作書。多不能字圖縷。何日得相從於黃崗懷玉間。臨書神馳。敦儒再拜。”
朱敦儒《尘劳帖》之三
朱敦儒留下来的行书作品并不多,这一幅又名尺牍的行书作品非常狂野,野就野在其书法的那一种神韵上面。尤其是笔法下面皆是对宋书的最强理解。
朱敦儒《尘劳帖》之四
细看这一些行体字,但其实挥酒之中尽显潇洒之气,而且整个挥毫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超强的书法理解风格,从整个章法来讲已经不再重要,更多的就是朱敦儒笔下的那一种气韵感。
而且带着非常强烈的草体书法意味,如果说草体与行书最大的不同,从欣赏朱敦儒的作品就可以感受得到。另外这一封简单的手札作品,整个字体的结字又显宽扁,平扁的行书体其实是那个时期的代表,而且微微地左右敧侧,字形忽大忽小,呈现出一种拙朴的趣味感。
不像后面的一些狂野书法,有一些做作的感觉。朱敦儒的作品还是很守规矩,但又在保持着属于自己的风格。网友评价这一张作品定力十足,笔势与书法堪称最高的级别,是真正的大师佳作了。
此书写率意,笔壮墨饱,倾斜倚侧一气呵成,沉雄恣肆颇似杨凝式《卢鸿草堂图跋》。布局疏密相间、粗细相杂,每多锐利的露锋与较长的牵丝,则仿佛杨凝式《夏热帖》。不过朱札字体大多圆浑厚朴,字形多扁阔,明显还受了颜真卿、苏轼行书的影响。
有些字故意加长横画,似乎带有黄庭坚的体势。可见他既师古人,又法前辈,集师广益,又不为所囿,而能自成一家的。赵孟坚对朱敦儒变古则今的治艺之道表示欣赏,他在称赞了朱书能做到与杨凝式不似之似后,批评了当时另一位书家孙勒川,说“孙勒川规矩,恐下笔不中观者”,并说“朱,吾所取;孙,吾所戒也”。说明朱敦儒的书法曾经影响启发过赵孟坚。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暌索帖》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暌索帖》册片 水墨纸本,纵34.5厘米横46.2 厘米。鉴藏印: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谭·敬、谭氏区斋书画之章、徐安、张文魁、张氏涵庐珍藏、五常鉴赏。
释文:敦儒再拜:益谦提宫郎中亲友。暌索岁月如此,彼此患难之余,徒勤怀想。夏暑方盛,伏惟尊履,万□。敦儒比蒙误恩,今已到官。力小任重,增以愧惧。才到,尘劳纷集,应接不暇,神疲力勚,如沉浮波浪中,不知身之为谁也。拨冗作启,不展万一。□晓须一到三衢,款晤有期,唯冀尽珍重理,不宣。敦儒再拜上。益谦提宫郎中亲友坐下。十四日。
著录:《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壹),张珩著,第33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版。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时称洛川先生。志行高洁,赐进士出身。不少专业的书法爱好者表示他的作品强过了苏轼还有米芾,尤其是笔法的那一种婉丽清畅感如痴如醉,欣赏了。
真正的书法大师,笔下的确是有功夫的,他的字欣赏起来很有美感,宋人的那一种意境非常强,是好作品无疑了。
朱敦儒在衢州写下《暌索帖》,抒发其为官心境。而在近九百年后,《暌索帖》又将范仲熊重新带入大众和学者的视野。”
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读者可以参考记者制作的这张示意图: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米友仁潇湘图卷后朱敦儒题跋》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米友仁潇湘图卷后朱敦儒题跋》朱敦儒行草传世墨迹还有三件,一是上海博物馆藏米友仁《潇湘图卷》后的题跋,一是中国嘉德征得已经面世的《暌索帖》。前者七行五十四字,也是公认的真迹,可惜曾经入过土已有霉损。后者十二行一百二十八字,楷行相杂偶带草意,结字密而行距宽。字形忽大忽小,粗细对比强烈,用墨则乌黑如漆,望之神采奕奕。张葱玉先生认为它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尘劳帖》更为精彩。其实,它不仅是朱敦儒墨迹中书写最为精彩的一件,更是尺幅最大、字数最多、面貌最典型的一件,它兼具了其他几件书法的特点与优长。如《暌索帖》中带有钟繇楷书笔意的“索”、“任”、“恩”、“力”、“波”等字,结体、用笔趣味与《兰亭跋》极为相近,气沉力厚、顾盼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索”字的字头与《兰亭跋》中的“定”字,右方转折处不用顿挫,直接以偏锋硬折重落。其它字的横折几乎都是这样,形成了他的书写特征。明代张瑞图也有这样硬折的习惯,不知是否受了他的影响。
《暌索帖》中的“重”、“暑”、“提”等字,则与《尘劳帖》中“兵”字、“相”字及五个“书”字一样,不仅夸张地加长横画,增添了结字布局的活泼生机,而那五个“书”字亦与《暌索帖》“尽”字写法形貌全然相似,不细看会以为写的是同一个字了。而《暌索帖》中“益”字、“余”字的撇捺,像鲲鹏展翅般向左右延伸,则为其它三件所未见,看来他学山谷体并不十分热情,只是偶露峥嵘而已。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定武兰亭拓本后朱敦儒题跋》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定武兰亭拓本后朱敦儒题跋》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朱敦儒的小楷墨迹,存世仅有一件,今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写在定武兰亭拓本后的题跋。传世过程中罹火灾已残缺,朱敦儒的跋今只存十九字。但已能窥见其师法钟繇而自存风骨的书艺特点:清劲厚朴,行笔较缓,力量贯穿始终。虽偶有尖豪露锋,而古厚之气不失。与传为钟繇的《荐季直表》、《贺捷表》颇有相似之处。然钟书圆浑,柔中寓刚;朱书多劲利,刚中寓柔,并每有方折直下之笔;捺笔则舒展柔婉,对比很强烈。有些字稍作否斜,使整体章法显得活泼而有动感,表现出他不为陈法所拘的倔强性格和自信。朱熹说他精妙醇古、超然远览是一点也不错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件墨迹的作者落款,“敦”字都用自造的简体,几乎一笔而成,写得极小极怪,很难辨认。他人造不出,也摹不像。“儒”字左右笔画挤得很紧,写得却大,与“敦”字组成一个宝塔形。这些签名,仿佛是一个固定的花押,一模一样,几无二致,谁都能肯定这是一个人的笔迹。
鉴定古书画,大家都习惯找一些样板,找几个标准件。如果要在朱敦儒这几件墨迹中找一个辨认真伪的利器,我想大家一定会选择《暌索帖》,因为它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打通对朱敦儒作品认知与鉴别的通道。
上述四件作品,《兰亭跋》作于绍兴十四年甲子。《潇湘图跋》作于绍兴十五年乙丑清明后二日。《尘劳帖》无年款,徐邦达先生认为“大约在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任时所书”。《暌索帖》亦未书年款,所幸近数十年研究朱敦儒的学者渐多,有几位还撰写了他的简明年谱,对朱敦儒的生平特别是在南宋初踏入仕途的任职经历多有较详明一致的记载。更可喜的是《暌索帖》自身的信息量也颇为丰富,为我们考认《暌索帖》的写作年月提供了方便。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朱敦儒书札》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朱敦儒书札》释文:“敦儒再拜:益谦提宫郎中亲友。暌索岁月如此,彼此患难之余,徒勤怀想。夏暑方盛,伏惟尊履万祺。敦儒昨蒙误恩,今已到官。力小任重,增以愧惧。才到,尘劳纷集,应接不暇,神疲力勚,如沉浮波浪中,不知身之为谁也。拨冗作启,不展万一。昨晚次一到三衢,款晤有期,唯冀尽珍重理。不宣。敦儒再拜上,益谦郎中亲友坐下。十四日。”
宋人书信,有一定的格式规范。朱敦儒在表达了多时不见的怀念之后,较详细的报导了自己的近况,说自己蒙皇帝错爱,已在本年盛暑冒酷热到了任所。公事加上应酬忙活了几天,昨晚已到了衢州。估计很快就能与这位叫益谦的朋友见面。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朱敦儒已蒙诏出任地方官了;二,到任的时间在酷暑;三,任地离衢州不远。
考朱敦儒在绍兴三年“诏以为迪功郎”,绍兴五年被高宗召见,因议论明畅,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此后十余年间仕途顺畅,屡次升迁。但大部分时间在京供职,仅二次离京任地方官。
一次在江苏金陵任江南左路制置大司参议官,任期不明,大约在绍兴十一年左右。
一次在绍兴十四年二月诏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绍兴十五年六月到任,任地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到任时间与《暌索帖》所称“夏暑”到官正合。由于到任不几日便“一到三衢”,可见任地就在浙江。由于主管刑狱、监察官员、保护地方及京师安全,职重权显,所以一到任便“尘劳纷集”,公事与酬酢“应接不暇”。
以上种种都可证实此札写在绍兴十五年他赴浙江绍兴上任不久,具体日期当是本年六月十四日(札后书有日期)。但会不会是七月或更晚呢?不可能。因为七月已入秋,不应再称“夏暑”。因此它只可能书于六月十四日。这个日期也反证了朱敦儒之赴会稽上任,应该在六月之初。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朱敦儒有二次外任,那么它会不会书写在金陵任职期间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金陵至衢州甚远,又不在其管辖范围。朱敦儒不可能在刚刚到任经过繁忙的交接工作和应酬便要匆匆赶到浙江衢州去。按当时的交通条件,更不能在短短的几天内便“一到三衢”的。
因此,此札的书写日期为绍兴十五年六月十四日是基本可以确定的。这一年朱敦儒六十五岁。
此札民国时曾为天才鉴定家张葱玉先生收藏,他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称此札原是明代王世贞收藏的《宋人尺牍》中的一页。王世贞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代文人,大鉴藏家,他与张葱玉选择藏品都极为苛刻,他们的递藏使这通书札的品质又增加了一重可靠的保障。
建国前夕,张葱玉家道中落,他将部分藏品转让给友人张文魁。不久张文魁带着这些藏品移居海外,并在一九九六年交纽约佳士得拍卖,其中有苏轼、曾巩、曾迂、倪云林等宋元名贤书画佳作,这件朱敦儒书札亦是其中一件。张葱玉超一流的鉴识水平和影响,使这个古书画个人专场拍卖震惊了全球文博界与收藏界,成为世界拍卖史上质量最高最有吸引力的一个专场。
如今,这通朱敦儒书札在海外飘零了大半个世纪,终于回归本土,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叶落归根,是中国人良好的愿望,亦是嘉德人良好的愿望。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水龙吟》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朱敦儒《水龙吟》晓来极目同云,暧空降雪花零乱。平生尘想,老来俗状,都齐惊散。玉凤凌霄,素虬横海,一杯相劝。任霓裳学舞,梅妆作面,终不似、天裁剪。正是年华美满。斗迎春、巧飞钗燕。冲寒醉眼,倚空长揖,群仙笑粲。说道瑶池,有人来报,西真开宴。便争回蕊佩,高驰羽驾,卷东风转。
总之,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著录。
南宋的理学家对书法本身的艺术性同样不甚关心,他们对于书法的态度完全围绕着理学展开,书法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学观念的一个工具,这必然会使在书院学习的生徒对书法的认识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崇拜的标准也由书法本身转移到了对书写者的学问、地位的崇拜上,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趋时贵书”。
赏名家书法,悦从容人生。读者们,观赏了诗人朱敦儒以上这些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