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一仗确实是把我们打醒了,所有的装备都验证了一下,首先部队要装备钢盔,五六半自动不能用了,62式轻坦克不能用了,越军的轻武器比我们要先进不少!特别是越南装备的苏联原版56冲要比我们好得多!从而催生了81式!
20世纪初,我军装备多样而简陋。直到1970年代,大部分士兵仍使用的是缴获的日制90式钢盔。这种头盔设计原始,但为了满足基本的保护需要,一直沿用至七八十年代。
直至GK80型头盔的研发,我军才开始拥有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头盔。这款头盔虽然外形简单,但其设计参考了日制90式,增加了粗布固定带和调节环,改善佩戴的舒适性和适应性。
抗战胜利后,解放帽成为我军的标志性装备。这种基于红军八角帽改良的帽子,帽角更加平整,帽前镶有金属五角星,结合轻便的设计,使其成为适合战斗的理想头饰。
1973年,我军全面更换为71式军服。这种军服采用了耐磨且易干的的确良面料,设计上继承了65式军服的款式,领子处保留了红色领章。这套服装在七八十年代看起来威武,在战斗状态下也表现出色。
解放鞋自50年代起就成为我军及民间工人的标准装备。这种鞋以纯棉和帆布制成,橡胶鞋底提供了必要的耐用性和舒适性。
在七八十年代的作战和训练中,热带环境下存在透气性和防水性的问题。直到21世纪10年代,这款历史悠久的鞋子才被淘汰。
绑腿在二战后期被淘汰,但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军队的士兵仍旧广泛使用绑腿配合解放鞋。绑腿的设计能缓解行军时腿部的疲劳,还能有效固定裤腿,防止小动物如昆虫或蛇爬入。绑腿的坚韧材料还可临时用作绳索。
78式行军背囊在“老山轮战”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带有快脱扣,使士兵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脱下背囊。背囊内部配备了黑色塑料防水隔层,确保在潮湿环境中内容物的干燥。
背囊外部由耐用的军绿色帆布制成,容量约40升,且设计有可调节的背带和扩展口,使其能根据不同体型调整,携带更多物品。
78式军用水壶是为空降兵部队设计的,后来也被陆军部队使用。这种水壶结合了饭盒的设计,由一个可折叠的水罐和盒子组成,盒子可用于盛放食物,上方带有提手,便于使用。这种设计借鉴了美国M1942饭盒,在野战中具有实用性。
65式挎包是一种较早期的军用包袋,使用耐磨的军绿色帆布制成,内部有多个隔层,适合存放士兵的口粮和个人物品。
65式防毒面具在60年代设计,较美制M9型轻400克,主体使用橡胶制造,配有三条松紧带,可直接套在头上,具备较好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205型工兵锹是每名士兵的标配工具,全长63厘米,锹头采用高硬度钢板制成,可用于挖掘工事,还可在近战中作为武器使用。这种锹具备轻便、多用途的特点。
78式外腰带由高质量牛皮制成,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承载能力。其主要功能除了固定士兵的服装外,更重要的是其作为装备栏的角色。士兵可以在此腰带上挂载各种必需的战斗配件和装备,如弹药包、水壶、匕首等,以适应多变的战场环境。
与78式外腰带相配套的,还有78式内腰带,这种腰带的用途相对简单,主要是作为裤腰带使用。同样采用牛皮材料制成,这种内腰带强调的是耐用性和实用性,符合军用标准。
67式木柄手榴弹在1967年正式定型,作为63式手榴弹的改进型,该型号在设计上采取了多项安全措施,解决了前型号在潮湿环境下易发生哑弹问题。
67式手榴弹全长204毫米,弹径48毫米,重600克,内装38克TNT炸药,具备3.7秒的定时爆炸机制,爆炸杀伤半径达到7米,提高了步兵的爆破能力。
67式手雷袋,这种手雷袋由粗帆布制成,耐磨损且轻便。手雷袋设计有四个独立仓室,每个仓室可携带一枚手榴弹,并设有防止手榴弹在行军或快速移动中意外脱落的安全带。在战斗中,士兵可以迅速解开摁扣取出手榴弹。
56式自动步枪,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前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于1956年正式定型。形与AK47相似,其前部准星的设计:圆形包覆,与AK47的半圆形豁口明显不同。
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中,与56式自动步枪配套的,还有专用的弹匣袋,由耐用的帆布制成,设计中包括7个弹药仓。中间三个仓专为装载弹匣,而两侧的小口袋则用于放置枪械维护工具及其他配件。每个口袋都设有可快速打开的盖子,并可通过扣子封闭。
除了枪械与弹药外,56式自动步枪还通常配备三棱刺刀,这种刺刀从56式半自动步枪时期就开始使用。
它的三棱形刀刃设计极为锋利,中间带有血槽,既可砍击也可刺穿,造成的伤害极为致命。在实战中,三棱刺刀通常不拆卸,可以快速折叠或展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