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还认为“国产机器狗来自于波士顿动力开源”的人,我觉得你还是不要去纠正他干涉他,他都这样了你就不能顺着他么?什么“马斯克开源”之类的,你都这么对付就行了。
其实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是液压驱动的,而且它的核心技术是资本运作和股票炒作,这一点还是要搞清楚,液压作动、机器学习什么的都不是它主营业务和主要研发方向,他主要业务是视频剪辑和股市运作。
简而言之,当下“机器狗”这个概念还是属于“星球大战”的范畴,离实战环境坦率的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至少还有15~30年的迭代才有可能真的发挥战术作用。
但是,现在美国搞股市操作,中国搞战略技术,现在就可以了。一句话,实体机器人不是PPT,它必须要脚踏实地,光有算法和训练,还是不够的。
目前中国的实体机器人应用和研发都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是碾压式超越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碾压全世界。早在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部署总量就已经是全球第一,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连续11年以来全球工业机器人部署量都是中国最大,到现在中国拥有的存量工业机器人已经超过了全球50%以上,正经的又一个“中国对阵全世界”的领域。
但我也要坦率的说,目前我们国产的机器狗水平离实战部署还差得很远很远,也一样属于“拍视频”的阶段,需要迭代的阶段还很多很多,主要技术壁垒有这么几个:
1、负载强度。当前的关节,不管是液压关节还是电子(电动)关节,乃至于旋翼机,强度都达不到战术要求。要么就必须要做到很大,要么负载能力不够。
一个战术负载机具净负载最起码要在500千克的量级才有意义,一个步兵班运行物资重量就是这么多,部队物资分为“携行、运行、后留”,携行是战士自己背,运行是机具跟着战士带,运行物资包括车载的武器、弹药、后勤补给、通信器材等等,此外还要能够后送伤员。
目前一个摩托化/机械化步兵的运行物资重量在50千克左右(包括弹药和补给),这是有标准的,现在是通过汽车运输到野战公路的尽头,战士用完了携行物资自己跑回去取。
而战术机器人解决的就是这个“战场最后一公里”。参考50、60年代骡马化步兵与摩托化步兵混编的短暂历史阶段的经验,当时用骡马来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后来汽车、越野车、履带式车辆的越野能力提高,逐渐淘汰了骡马。
你现在要用战术机器人完成这个“最后一公里”,就意味着战士脱离重型运载工具,这是一场战场革命,不是简单的延伸补给链就完了。根据实际测算,从重型运载车到达一线步兵,负载重量至少在500公斤级别才有实际意义,轻了的话无法完成战术需要,也就没有了战术意义。
最大的突破就是把“山猫”这个级别的高机动车,改成足式行走,以大幅度提高越野性能,彻底脱离道路。能够实现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目前人工关节还真没有能够做到这么大负载、这么小体积的。越野需要的强度和附着力,跟平地、铺装道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2、能量密度。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实就是现在能够不插电的机器人续航都远远不足以完成一次最起码的作战行动。
这个有待于固态电池技术的完善,最起码还得有个15年左右的时间才行,DMI一类的混动技术不是不行,是远远不行,混动方案对于轮式驱动还算是效率挺高的,对于足式行走系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电池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作战机器人就永远得停留在纸面上。
跟机器人工关节负载强度联合起来,这就是个“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两难局面,提高续航,空余的负载能力就得被电池和动力包占用;动力包做小了,续航远远不够。一个步兵班至少要保证20~30公里的续航能力,足式行走机构跟轮式汽车不是一个量级的续航。
同一个动力包,在轮式机构跑铺装道路、轮式机构跑越野道路、足式机构走铺装道路、足式机构走越野,完全就不是一个数据。支持轮式轻载高速路跑1000公里的动力包,用在足式越野路上,10公里都跑不到。这个你让混动动力包做得最好的比亚迪来,他也没招,基础技术和物理原理都做不到。
3、敌我识别。这个问题的难度之大,很多人没想过,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和战争法问题更是很少有人想到的。好多门外汉总觉得这是个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你是不敢把步枪装到机器人身上的。
很简单,它要是一不小心打死一个自己人,士气崩了全线抵制,你怎么办?这里面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图像识别和无线电确认之间怎么交联的问题,bug之多你想象不到。
前线是一定会有伤亡的,一个最简单最简单的自动防御机器人,待在那儿不动的那种,敌人穿上我们的军装、捡了我们士兵的无线电敌我识别装置,摸进来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作战体系问题:这意味着无线电敌我识别信令必须要下放到班排一级。班长、排长就得有权限去更新信令,那么连一级协同、营以上协同你又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