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来到钱学森家里,把喜讯告诉了钱老。然而钱老第一句却是:“王永志,还在吗?”科技人员说:“在在在,他一直在基地盯着的。”听到这个回答后,钱老放心地点了点头。 王永志是谁?为何钱老听到他在现场就放下心来? 王永志自幼聪明淋漓,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系(今北京航天大学航天系),后又到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 后来的他选择回到祖国,参与导弹研究。 时光回溯到1964年,那是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年代。 那时,地处西北戈壁的火箭发射基地酷热难耐,而年轻的王永志,,正参与着首枚中近程导弹的发射任务。 然而,在高温环境下,燃料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膨胀现象,不管怎么样,都无法达到预期,发射计划被迫搁浅。面对这一困境,专家们束手无策,提出等冬天再进行实验。 就在这时,王永志不按常理出牌,提出了:卸掉一部分燃料的建议! 在燃料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再卸掉一部分,无疑是在雪上加霜。 大家纷纷反对,认为王永志是在胡闹,然而王永志选择相信自己。 他不断的进行计算,最终得出了结论,较少燃料确实可以让炮弹的飞行距离变远! 带着这个结论和详细的计算数据,王永志找到了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王永志的导师和楷模。他仔细地听取了王永志的汇报和解释,查阅了计算数据后,最终拍板决定采纳这个大胆的方案。 结果证明,王永志的决策是正确的。导弹试射取得了成功,射程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一战果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王永志在钱学森先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此以后,王永志的才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到了1986年,不断地航天事故让整个世界的航天事业仿佛陷入了一场过不去的严寒。 可王永志察觉到了这背后的机遇,他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一次中国火箭走上世界前列的机会。 他决定发展捆绑火箭,不出意外,这一次的不按常理出牌,又遭到了大家的极力反对。 在一次会议上,王永志舌战群儒,并豪气万丈的立下军令状:“我代表火箭研究院在这里立下军令状,只要组织上同意进行研发,我全员科研人员就算天天加班,也会在规定时间内确保这火箭放在发射台上!” 王永志再次力排众议,可留给他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 当这个消息一宣布,世界上翻起了轩然大波,没人在这种大环境下看好王永志,有的只是嘲笑他的不自量力。 可王永志却不做回答,一年半的时间很快过去,发射台上,崭新出厂的“长二捆”火箭整静静地等待着点火的指令。 事后统计,王永志带领的火箭研究院,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没有放过假,加班是常态。 而王永志本人更是拼,困了就睡办公室,当助手送来吃的,他总是说放那放那,等下吃,转头却又去研究资料,一份饭总要热好几次,王永志才不情不愿的放下手里的资料。 一年半的时间里,王永志团队总共看了44万张图纸,这种付出换来的结果是,中国运输火箭成功走上了世界前列。 到了1990年,国际上掀起了载人航天的浪潮,中国也不愿落后。 可在总设计师的人选上大家犯了难,最后还是组织上拍了板,当时已经60岁的王永志接下了这个沉重的担子。 王永志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分析,他决定,省去中间的动物上天过程。这一决定引起的决定更加浩荡,毕竟人命关天。 可王永志再次力排众议,他说道:“我们要赶时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安全性,我们要采用超过国际的标准来进行生产。” 已是花甲之年的王永志依旧是拼在第一线,从研究到生产,从运输到组装,王永志都要亲自去监督查看,确保不会出任何一个问题。 当有一次,已经组装好的部件在最后检查时却出现了异常,重新组装的代价很大,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王永志听说后,立马找到负责人告诉他:“我们这东西是要带人上天的,一点错误都不能有,拆!立刻拆,好好检查时什么情况,检查完了给我写事故报告。” 在王永志的高标准,严要求下,载人火箭成功研发,到了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成功飞上了太空。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院士与世长辞,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段辉煌的航天历史,更是一个个激励人心的故事和精神财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