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杨显东鼓足勇气发言,第一个带头揭开了大寨的盖子:“我认为动员全国各地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把农业引入歧途,是把农民推入穷困的峡谷”。 (信息来源:凤凰网《“求实”部长杨显东大胆揭开山西大寨真面目 》) 1979年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气氛凝重,在全国政协小组会议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了起来,他就是杨显东,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 当他开口时,整个会场陷入了震惊的沉默,杨显东的发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关于大寨模式的神话。 杨显东并非普通的官员,作为一名资深的农业专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奔波操劳。 上世纪50年代,面对严重的蝗灾,杨显东带领专家团队奋战十年,终于在60年代初取得了治蝗的胜利,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的专业能力,更体现了他对农业、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农业专家,在特殊的年代里也难逃厄运。 直到1977年,杨显东才重新回到农业部的领导岗位,此时的他,虽已年过古稀,但对中国农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他将目光投向了轰动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决心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真正道路。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小山村,因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的成就而闻名全国。 毛泽东亲自为大寨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精神”被广泛宣传,随着大寨影响力的扩大,一位名叫陈永贵的农民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农民副总理。 然而,真实的大寨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杨显东的心头,1978年7月,机会终于来了。 在太原召开的中国农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显东再次当选为理事长,会后,应与会代表的强烈要求,杨显东带领800多名农业专家前往大寨参观。 当专家们踏上大寨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曾经被描绘得如此美好的大寨,实际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虎头山光秃秃的,为了开辟所谓的“山间小平原”,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山顶也被推平,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已经过了夏收季节,种在山上的小麦却依然干瘪,麦穗稀疏,每穗只有几粒瘪籽。虽然玉米长势尚可,但却遭受严重的病虫害侵袭。 参观过程中,专家们议论纷纷,有人指出,“一切砍光”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农业全面发展的原则。 没有树林,没有畜牧业,根本谈不上综合经营,更令人费解的是,整个参观过程中,竟然没有遇到一个大寨的村民,村子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只有窗台上的金鱼缸和院子里的花草,仿佛是为了应付参观而刻意布置的。 这次亲眼所见的真相,让杨显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他清楚地认识到大寨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风雨的老干部,他也深知揭露真相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寨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旗帜,而陈永贵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揭开大寨的盖子,无疑是在触碰敏感的政治神经。 然而,杨显东的良知不允许他保持沉默,回到北京后,他以农业经济学会的名义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与6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大寨问题。 在会上,杨显东明确表示必须揭开大寨的盖子,他的观点得到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在内的多位专家的支持。 接下来的时间里,杨显东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他仔细分析了过去宣传大寨的材料,收集了大量的实地数据,这些努力为他在1979年春的全国政协小组会上的发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次震惊全场的发言中,杨显东毫不留情地指出,动员全国各地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把农业引入歧途,是把农民推入穷困的峡谷,他甚至直接批评时任副总理的陈永贵,指出他至今不承认自己的严重错误。 杨显东的发言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有人称赞他敢于说真话,也有人指责他是在砍掉毛主席亲手树立的红旗,面对压力,杨显东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农业部的领导要求他道歉,他也拒绝妥协,表示愿意为自己的言论负全部责任。 杨显东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在随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大寨模式的问题,1981年,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大寨的问题终于被正式提出,大寨的盖子彻底被揭开。 杨显东揭露大寨真相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勇气之举,更是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实际,不能盲目追求表面的成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