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指向父亲或者母亲的抱怨与嫌弃,会影响孩子

亚丘说 [彩虹R]为什么指向父亲或者母亲的抱怨与嫌弃,会影响到孩子? [葡萄R]这是因为,仍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不大可能早早在精神层面与父母完全分化开,父母与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以“精神共同体”而共同存在。 那些看似指向爸爸或者妈妈的谩骂与攻击,往往会误伤到孩子。 拥有一个懦弱、无能被瞧不起的父亲或者母亲,会让孩子随时处在紧张、敏感与脆弱的状态 因为即便自己已经做得很好、毫无过错,那些与自己看似无关却听起来有关的谩骂与责备总是会如期而至。 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时常体验到毫无缘由的“精神连坐”之刑。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格外敏感、脆弱与自卑。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许也会常常感到愤怒:他不仅承担了不该自己承担的谩骂与指责,还无法对此表示愤怒,因为这些攻击原本就并非指向他的 除了精神上的“连坐”之外,孩子也或许会因为指向父亲或者母亲的嫌弃而过早地成熟,去承担本不该他应该发挥的功能。 当孩子的妈妈被父亲嫌弃与打压时,孩子出于对妈妈极深的爱与依附感,会不自觉地做一些与她年龄阶段不相符的事情,例如代替爸爸去安慰妈妈、抚慰妈妈等等,而这些行为的发生,会在孩子内心种下焦虑的种子。 因为帮助妈妈,也意味着背叛爸爸,这会让她陷入到强烈的自责与负罪之中。 当孩子在家庭的纷争中被迫“站队”时,她作为未成年的一部分就被环境推着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之中。 这种过早地涉足成年世界,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残酷的成长记忆。 因为无论孩子选择抨击强势或者弱势一方,也会造成与父母一方明显的敌对攻击情绪,无论怎么选,孩子的攻击指向的都是父母中的任何一方,而这种攻击,慢慢地也会造成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攻击。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或许也会面临许多的情绪与关系上的困扰。 有的甚至会走上与父母相同的轨迹,即成为嫌弃配偶或者被配偶嫌弃的人。而无论是哪一种处境,都是在抗拒深层的亲密关系。 此外,对于孩子而言,父亲或者母亲是重要的理想化客体,对于双亲客体的理想化的内化对孩子的创造力、社交活动、自信心及希望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孩子双亲中的一方长期处在被打压、被瞧不起的状态时,孩子的理想化客体在无形之间也被“阉割”了,孩子无法在未成年时期充分发展自己的理想化过程,就过早地体会到理想化破灭的痛苦,会让孩子在人格层面也持续性地体验到破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