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国之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和工作,1955年评级的时候,工作人员犯了难,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同时给出意见:享受副总理待遇! 郑位三原名郑植槐,作为家中长子,郑植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他的父亲请来了私塾先生,为他启蒙授课。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出人意料地转动。 随着清政府的日渐衰败,郑家也未能幸免于时代的变迁,但郑父开始接受新思想,这种家庭氛围对年幼的郑植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年,年仅10岁的郑植槐目睹了清朝的覆灭,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社会变革的萌芽,他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思考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六年后,16岁的郑植槐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武昌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考试中获得了总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时刻,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郑位三",这所由张之洞创办的学校,被视为当时最优秀的专业学堂之一,郑位三的未来,似乎已经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彻底改变了郑位三的人生轨迹,他毅然决然地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三年后,郑位三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拒绝了学校提供的深造机会,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决定,让他的父亲感到既惊讶又失望,郑父希望儿子能够安定下来,为家族争光,但郑位三却坚定地表示,家乡的革命事业需要人才,他不能袖手旁观。 1924年,大革命爆发,郑位三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深入黄安麻城地区,宣传革命思想,面对当地人的排斥,他并未退缩,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用真诚打动人心,渐渐地,当地的青壮年在他的号召下自发组织起农民自卫队,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萌芽。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郑位三被列为"通缉人员",但他并未因此退缩,相反他积极组织、营救被困的党员同志,并与董必武等人一起发动了"黄麻起义"。 这次起义,是鄂豫皖地区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郑位三成为当地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主要成员,先后担任过黄安县县委书记、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他不仅是"黄麻起义"的发动者之一,更是鄂豫皖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红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根据地,面对这一困境,郑位三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 为了保全根据地的完整,他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指挥军民进行深山游击作战,这个决定,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被毒死。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被任命为第四方面的政委,他与张云逸将军密切配合,取得了多次对日作战的胜利,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他又被分配到李先念的队伍中,指挥中原突围,在这次行动中,他带领6万余人,突破了近30万国军部队的包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1946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毛主席命令王振将军、王树声和李先念的部队成立中原军区,郑位三被任命为政委,与李先念、王树生等人一起肩负起在中原地区取得胜利的重任。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原解放区的处境日益艰难,郑位三谢绝了延安方面让他乘飞机转移的建议,坚持与部队共进退,他拖着病体,与李先念、王震一起,带领6万军队向西北方向突围。 新中国成立后,郑位三因身体原因退出了工作岗位,但党和国家并未忘记他的贡献,他享受着副总理级待遇,每月领取行政三级工资,郑位三将大部分工资都捐给了家乡的烈士家属,自己则继续过着节俭的生活。 1975年,郑位三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缩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