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侯君集谋反被灭族,李世民说:“朕想要赦免你,但百官不答应,你有什么遗言吗?”侯君集说:“请您给我留下一个儿子,让他继承侯家的香火!”李世民说:“我会赐给你的儿子两个美人,终身做他的奶娘,让他到死都可以有奶吃,你就不用担心了。” 侯君集谋反本应该株连九族,可是李世民赦免了他家人的死罪,仅仅将他们流放岭南。侯君集听到这个安排,就算能瞑目了。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基本上来说,如果不是侯君集自己作死的话,李世民这一辈子都会好好护着他。 李世民只是秦王时,处处受到大哥李建成的陷害,侯君集是建议他起兵造反的谋臣之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看似侯君集并没有在第一战场上发挥作用,其实,他早就被李世民派到内宫限制父皇李渊去了。 不然的话,何以侯君集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就被封为一等功臣,只是因为“囚父逼宫”将来传出去不好听,所以李世民并没有过多宣扬侯君集的功劳。可是不张扬功绩,不代表没有赏赐,李世民对侯君集有超越平常将领的喜欢。 侯君集有勇无谋,为了让他精进,李世民就让他去找李靖学习兵法。侯君集不爱看书,但是对学习兵法策略很感兴趣,可是每次李靖教他,教到关键的地方个,李靖就不再教他了。 侯君集很生气, 就去找李世民告状。李世民肯定就找李靖来问话,李靖说“现在国家安定,我教给他的兵法足以维护安全,但他还是要学习更为上乘的兵法,很明显就是想要造反!” 李世民听到他们二人的话,坚持哭笑不得,直接就让他们二人都回家去反省了。 侯君集是一个冲动任性的人,他对李世民很忠心,但是有时候他的脑子没有办法灵活的转动起来,所以往往就会闯下大祸。 高昌国很早之前就是唐朝附属国,可是李世民登基之后,他们就开始蠢蠢欲动,尤其他们的国主还投靠了西突厥,阻断了唐朝和西域的经济贸易往来。李世民忍无可忍,便让侯君集带兵去攻打。 高昌王听到李世民要攻打他,他就对自己的臣民说:“大家不要担心,因为我们和唐朝相距7000里,中间还有2000多里沙漠,唐朝的军队就算侥幸来到这里,粮草早就不足,他们自己就饿死了。” 高昌很远,要是派兵少了,到了打不赢,反而丢了唐朝的脸面,增加了高昌的嚣张气焰,但是派兵多了,那么粮草的供应确实是个难题。侯君集就找李靖帮忙,李靖便建议他带着精兵良将出征,战斗力有保障,而且粮草也不需要太多。 侯君集解决了这个难题,就选择了精兵出征。他们这一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全部都被克服了,他们才走到半路,高昌王就病逝了。高昌王的儿子成为新的高昌王,看到新王继位,侯君集也不想兴兵讨伐,奈何新高昌王也是冥顽不灵。 所以侯君集就让大军攻城,当时高昌落后,他们使用的武器还是云梯,但是侯君集已经使用强弩手和投车了,高昌国没有坚持多久就被灭了。 高昌国财宝颇多,侯君集感觉自己立下这么大功劳,所以就算是拿一点也无伤大雅,所以他就没有经过李世民的同意,就私自拿走了一些宝贝。他的士兵看到他的行为,也照做,不过侯君集却没有管。 后来,侯君集更是自己做主,就把高昌王的臣民都给流放了,这是李世民才能发布的诏令,侯君集这一次做的有点越权了。 “纸包不住火”,而是,侯君集也没有打算包。他做的事,他自己看来没什么,但是朝中大臣却觉得太过分了,他怎么可以凌驾皇权呢?李世民也确实觉得他有些过分了,所以就将他打入大牢。 本来立了大功,应该是吃庆功宴,可是现在却先吃上了牢饭。侯君集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反而觉得李世民对他处置不公。 李世民对侯君集本意只是小惩大诫,所以在一个与侯君集私交不错的中书郎为他求情后,李世民就赦免了侯君集。但是侯君集出狱后不仅不感恩,反而觉得心里憋着一口气,他一定要发泄出来。 刚好,太子府的属官张亮以为犯错要被贬至洛阳,侯君集就去找他,跟他说:“张亮,你要造反吗?要是的话,我跟你一起!” 张亮怕自己被牵连,他转头就把这话告诉李世民了。李世民听完他也不以为意,只认为是侯君集在发脾气而已,但是为了替侯君集瞒住这件事,他就对张亮说:“这话他只对你一个人说过,要是他矢口否认,你就完了,所以这件事就先暂且作罢!” 对于其他臣子,不要说你说了造反,就算是想一想恐怕都要难逃罪责,但是侯君集却能安然无恙。可是李世民能保住他一次,未必能保住他第二次。 看到张亮没任何行动,侯君集觉得他就是一个废物,他转头就找到了太子李承乾。太子李承乾嫉妒弟弟李泰,担心李泰会夺权,所以他也在暗中招兵买马准备造反。 可是他们二人都不是擅长隐藏和谋划的人,事情还没有开始,就被人给举报了。 李世民有心救侯君集一次,便向众大臣求情,可是大臣们都觉得侯君集虽然还没实施,但是有了这份心,保不准就会做这件事,所以他必须治罪,李世民无奈只能下令斩了侯君集。 侯君集的地位不比李靖和房玄龄差,唯一的败笔就是他太自大了,如果能够收敛脾气,他何尝一生不能善终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