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陈树湘腹部重伤,晕死过去,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急忙往后方赶,谁料他睁开眼,趁敌人防备松懈时,用手伸进肚里,咬牙抠出1大截肠子。 (信息来源:2015年09月16日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壮烈人生》) 1905年,陈树湘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年轻的时候怀揣着对革命的热忱,在1926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就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些震撼中国的革命浪潮中,都有他坚定的身影,在井冈山时期,他追随毛泽东,成为了红军的中坚力量。陈树湘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中国革命的缩影,充满了艰辛与荣光。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国民党40万大军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歼灭这支革命的火种。 面对险境,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湘江战役中,陈树湘临危受命,挑起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上级交给陈树湘和他的红34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担任后卫,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为大部队的北上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是一个自杀式的任务,但陈树湘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个师的荣辱,更是整个红军的生死存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树湘带领34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34师的战士们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躲在茂密的树林中,瞄准敌军坦克的履带进行精准打击,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阻挡了敌人的进攻,还极大地提振了红军将士的士气。 在陈树湘的指挥下,34师连续击退了敌人的三次猛烈进攻,他们的顽强抵抗,为主力红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渡江时间。 然而,战况越发艰难,34师很快就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弹药耗尽,粮食告罄,但34师的将士们依然不屈不挠,他们在一个山洞里与敌军展开了最后的殊死搏斗,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做视死如归。 最终,除了100团的30人侥幸突围外,34师的其他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场惨烈的战斗,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篇章之一,而陈树湘的命运,也在这场战斗中走向了最后的高潮。 1934年12月18日,重伤的陈树湘被俘,敌人押送他前往道县城,途经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附近的将军塘时,昏迷中的陈树湘突然醒来,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宁死不做俘虏”的誓言,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陈树湘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用手从腹部的伤口处伸入,抠出自己的肠子并绞断,这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押送他的敌人。 29岁的陈树湘,用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战斗,他的牺牲,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巅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精神的完美诠释。 陈树湘和34师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激励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的牺牲被后人称为“红34师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各地,人们建立了纪念碑和纪念馆,以缅怀这支英勇的部队和他们的指挥官,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