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不在美国,中国应该看看自己的问题!”这句话出自中国教授胡伟之口,这一言论引得广大网友和知识分子对此抨击,骂他“吃里扒外”,崇洋媚外,就是一个假洋鬼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在网上立即引发了大批网友的谩骂和痛斥。有网友直言不讳地将胡伟骂作是个"吃里扒外"、"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让人听了分外反感。 胡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他作为一名高校教授,其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更有许多网友和知识分子对他的这番论调表示了极大的失望和担忧。 大家都觉得,一名高校教师若是连最基本的爱国意识都没有,那又怎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呢? 作为一名在国际政治界小有名气的学者,胡伟的学术背景和成就的确不容小觑。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后又一路高分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最终成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的所长人物。 大概正是由于自身的出色学术水平,胡伟才会如此自信地在公开场合对国家提出"别人家的孩子"般的评判。 但很显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基本身份已经在言论中完全被抛到了脑后。 一名学者即便有再高的造诣,若是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无法坚守,也只能说是贻误了自己的一番学问。 许多质疑胡伟的声音中,有一部分最为人深恶痛绝的,是指责他在国家受到外部压力时,未能表现出最起码的爱国气节和民族自尊心。 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遭受威胁和打击的时候,作为公民和知识分子理应成为中流砥柱之力量,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祖国的拥护和支持。 可是胡伟不仅未能这么做,反而还站出来替所谓的"敌人"开脱干系,公开指责自己的国家,这种行为已然触犯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有知识分子直言,胡伟显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假洋鬼子",完全将美国的利益高于了中国。这种近乎于"反国家"的立场,无疑让他背上了难以驱散的骂名。 美国政府对华存在敌意,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暗中对中国怀有敌意和戒心。 1999年的南联盟被炸事件和2001年的中美"间谍飞机"的银河号事件中,美军曾对中国公然耀武扬威。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打压和制裁行为变本加厉。 从孟晚舟事件到对华为的全面封杀,从制裁中国科技公司到禁止对中国出口关键芯片,这一切显然都是在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施加压力。 然而,胡伟却对这一系列的敌视和打压行动视而不见。相反,他在舆论场上,一直对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同情。 一个本应该坚定维护本国利益的知识分子,怎么会如此舍本逐末,对外国势力的伤害视而不见呢?这让人深感费解和无奈。 细读其言论,不难发现胡伟有两个严重的错误观点。 首先,他将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些和平主张和政策,理解成了国内的问题所在。这恰恰说明他对中国的一贯主张有着严重的误解。 和平发展、反对动用武力,不应该被视作国家的问题或者弱点,相反正是符合当代社会文明发展潮流的选择。 此外,胡伟在社交媒体上曾多次表达出对美国态度政策的赞扬之情。他似乎认为,只要中国无条件地向美国低头,双方的关系自然就能好转。 这种幼稚的认知让大家深感无语:身为一名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怎能对国与国之间本就复杂微妙的权力关系有如此肤浅的认识。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胡伟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也表现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立场。 俄罗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在这场军事冲突中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极大压力和制裁。 但胡伟却建议中国不应过多亲俄,还提出要与俄罗斯切割关系的论调。可见,这个人内心对美国的认知是如何地一错再错。 是不是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取悦美国政府从而获得一些好处呢?很显然,他对中美关系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若是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言",中国岂不是在外交上就失去了最后一点望靠。 追根溯源,胡伟之所以会流于如此肤浅乃至荒唐的言论,其实也并非偶然。 这位教授上世纪90年代曾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回国后,他似乎对美国生活留有某些不能自拔的怀念和眷恋。而长期生活在美式环境中,大概也让他养成了片面理解美国的习惯和思维定势。 正是基于这种内心的优越感和骄傲感,直接导致了胡伟对本国政策和国情的无知和偏见。他固步自封于自己在美国的那一小片生活圈,而看不到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承担的复杂形势。 信息来源:《红色新闻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