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一高校教授卖掉北京房产,携领全家赴美定居,走前怒放“豪言”:中国文化低级,要让儿子当“101%美国人”。 当徐思远教授说出这番狂妄的话时,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一名知名经济学家和高校教授,他曾经是国内学术界的佼佼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最终却因为对祖国文化的不理解和偏见,选择了弃绝中华、移居异国的道路。 徐思远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家境优渥、物质条件不错。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他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力和学习天赋。 1980年,徐思远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录取。大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尤其对经济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毕业后,徐思远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获得了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 进入90年代,徐思远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的知名人物。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任教,并出版了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一度,徐思远被视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未来领军人物。他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似乎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就在2010年前后,徐思远的思想观念开始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转变。 据回忆,这种转变的导火索是一次在国外的学术会议。当时,徐思远看到国内其他代表团成员的着装打扮相当邋遢,而西方学者则衣冠楚楚,两相对比令他大为震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与西方存在着太大差距。"徐思远后来说,"我开始怀疑,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真的就那么成功?" 从那以后,徐思远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和文化传统开始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不满情绪。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就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徐思远开始酝酿着移民海外的计划。2018年,他终于付诸行动,卖掉了在北京市区的房产,携家人前往美国定居。 临行前,徐思远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发表了那番令人震惊的言论:"中国文化太低级了,我要让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 面对亲朋好友的劝阻,徐思远斩钉截铁地说:"我已经彻底看清了中国的现实,这里的一切都令我失望透顶。我决心要让儿子在美国生活,远离这里的旧思维!" 就这样,徐思远全家抛下在国内的一切,前往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地"——美国。 然而,当他们抵达美国之后,期盼中的"美好生活"却没有如愿以偿。徐思远发现,要在美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最终,这位曾经备受推崇的经济学家,只能在一家餐馆打工,从事着洗盘子的基础劳动。每天忙里忙外、辛勤劳作,与他在国内的生活形成了天壤之别。 尽管如此,徐思远还是坚持让儿子完全接受美式教育,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发表一些贬低中国、夸大美国的言论。 有网友评论说:"徐教授现在的生活看起来相当失意,但他依然执迷不悟,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已经根深蒂固。" 徐思远的言行在国内自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批评。有人指责他是一个"文化虚无主义者",完全看不清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是一种对祖国的背叛和亵渎。 最终,徐思远所在的高校也对他的言论表示强烈谴责,并作出了开除其教职的决定。 "一个人既然已经完全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又怎么能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呢?"校方如是说道。 而在美国,徐思远的生活也远非他曾经期望的那个模样。他不得不在基层打工维持生计,而儿子的教育质量也让他颇为失望。 有分析人士评论说:"徐思远这个案例警示我们,盲目崇洋媚外是于事无补的,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才是立身之本。" 回顾徐思远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走上这条"弃绝祖国"的不归路,主要源于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和误解。 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家园的认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过度的迷思和期待。 徐思远的故事警示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就很容易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方向。 我们要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同时,徐思远移民后的生活现状,也折射出一个残酷的事实:盲目逐利、舍本求末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自己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唯有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行稳致远、一往无前。 消息来源:红色文化网——这个吃里扒外的知名公知教授出走美国后,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