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段祺瑞心腹大将徐树铮利用俄国十月革命之际,忽然率领边防军出塞直取库伦(乌兰巴托),蒙古诸部纷纷归降,很快就收复了乌利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 (信息来源:2008年06月26日 凤凰资讯 《1919年中国政府出兵 成功统一外蒙古始末 》 ) 追忆百年前的西北边陲,可谓一幕残阳铁桥景,当时北洋政府节节败退,困兽犹斗于外族窥伺的火绒矢石之间,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不显赫的将军英勇卓绝,以过人智谋粉碎了外敌伺机破坏中华版图的阴谋,为国家捍卫了神圣的领土主权。 他就是出身寒微、文武双全的皖系名将徐树铮。 徐树铮生于江苏萧县,年轻时代参加了八国联军的抗击,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随后因为才干出众,被晚年的老师父段祺瑞先生赏识,遂受命把持北洋军西北边防重任。 对于徐树铮来说,摆在面前的外蒙古之役绝非易事,这块神州腹心的领土,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动荡期,借助俄国的支持先是宣布“独立”。 随后更是沦为沙皇政权的半个殖民地,一时间,俄罗斯强权在蒙古高原上亭亭玉立,当地的地头蛇王公们也趁机逞凶作恶,牧民的生活也深陷水火之中。 而在这一片祖国的领土上,徐树铮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1919年10月,他率领北洋军第一师出塞西征,气吞蒙古大草原,为了让敌人心存惧怕,徐将军在行军途中耍尽了心机伎俩,军队唯有几千人马,却是骑兵蹂躏草地、卡车遮遮掩掩,整个大营扬沙扬尘,以假作真,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让对手惊诧万分。 更为高明的是,徐树铮深知征战需谋于上,攻心为上策,他临行之前,突击学习了蒙古语言,如此一来,在与外蒙古上层人士交涉时,他便能亲自出面,语意怡然,摆事理,让那些蒙王们心服口服,可以说,这一手段正是徐树铮艺高胜人处。 不过,对手自然也不是吃素的,眼见中国军队的大营迭迭压境而来有一伙来路不明的白俄军人仍旧竖起绞盘,对徐树铮的军队穷追猛打,与之交手时,徐将军锐不可当,三面包抄,给白俄军队迎头一记严厉的当头棒喝,逼得他们仓皇而逃,投向中俄边境。 阻力终除,1919年11月,徐树铮率军浩浩荡荡,姿态雄壮地摇旗杆进入外蒙古首府库伦(今乌兰巴托),当地伪政权的内阁总理等人无不扭扭捏捏,向徐军禀报投诚。 而在事后,徐将军更是逼迫外蒙古“议会”否决了此前与北洋政府签订的“六十三条”协议,彻底扫清了障碍,迫使外蒙古高层上书中华民国,表示愿意废除一切中蒙俄条约,重新纳入中国版图,至此,中华民国的疆土范围达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最大。 徐树铮在外蒙古的军事功勋,顿时被孙中山先生所赞赏,这位国父在电文中将他比作汉代的名将班超、傅介子,称赞他是久违的开疆辟土之才。 收复外蒙古后,徐树铮深知,要巩固版图,光靠武力是不够的,必须从文化层面着手,增强当地人对祖国的认同感。 于是,北洋政府在蒙古大地展开了国语教育的推广,并引进各类实业,这其中必然伴随着不少曲折,许多当地王公和上层人士对此都颇为抵制,但徐树铮执意坚持下去,直到后来被迫撤军,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追溯历史,徐树铮征服外蒙古可谓一段佳话,作为一名不出名的中年将领,他能在外交军事两面夹击之下,智勇双全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着实让人叹服。 而北洋政府在1918年更是别出心裁,遣使在西伯利亚组织了联合干涉军,意在屏护东北三江地区,收复当时被俄军占据的中国东北失地,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已着眼于全局,殊为高瞻远瞩。 不论如何,徐树铮将军在外蒙古一役的杰出表现,实在令人怀念那个年代的丰功伟绩,就算时过境迁,他在祖国版图巩固一役中勾勒的智勇身影,也当永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