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

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抱着孩子走到床前对妻子说:“以后要跟别人说她是个男孩!”。从此这孩子便女扮男装,出国后才以女装身份示人。   (信息来源:【1】2022-05-06七一网《刘半农与朱惠:教我如何不想她》 【2】2024年05月28日  江南时报  《遇半农先生》)   刘半农自书香门第而出,少年才气可馥,他出身江阴名门刘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为当时江南罕见的神童,六岁便能对对酌诗咏,十三岁时已博览群书,家长夸之有加。   可谁又料到,这样一位少年得志后来却要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她”而几经艰辛。   那年刘半农18岁,仍是单身学子,然而此时他早已暗自钟情于朱家女儿朱惠,他与朱惠青梅竹马,虽是包办婚姻,却早已相看两厌。   朱惠温婉贤淑,品性纯良,正是刘半农心中理想的模样,朱惠比他大三岁,当初两家订亲时,刘父曾因年龄差距而闹过别扭,不过后来仍是应允了这门亲事。   朱惠很快便嫁入了刘家,1916年,朱惠生下一女,刘半农喜不自胜,不料刘父执迷于重男轻女的陋习,恨铁不成钢,生怕朱惠遭委屈,刘半农竟对妻子说:“以后把女儿打扮成男孩模样,别人问起,都说是儿子。”   贤淑的朱惠默默点头,自此刘半农的女儿刘小蕙便假扮男童,以此摆脱长辈的非议和压力,直到数年后一家人离乡他乡读书时,才正式改回女儿身份。   1920年,刘半农获英国公费留学名额,携家眷赴英深造,此后5年间,他们生活拮据,靠朱惠打理家务、刘半农远赚稿费为生,虽然吃尽了人生的艰辛,但两人仍然恩爱有加,患难与共,彼此扶持。   正是朱惠与爱女的无私付出,激发了刘半农对“她”字的创作灵感,他发现英文中指代女性的“she”,在当时的汉语里无对应的字词,不得不用“他”或“伊”词代替,使表达显得生硬和不雅。   于是,他把“他”字旁的“亻”偏旁改成“女”字旁,创造出了“她”这个新字。这个创意来自朱惠与女儿刘育厚名字中的“惠”“蕙”两字,寓意对妻女的爱护。   创作“她”字后,刘半农坚持推广使用,但最初遭到了舆论的狂风骤雨:有人认为“她”没有“人”字旁就是贬低女性,也有人说带女子边的字都带有诅骂之意,让人反感。   尽管如此,刘半农仍然百折不挠,坚持己见,他甚至写下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寄托对家人的浓浓爱意,首次将“她”字引入诗句,赵元任后来将这首诗谱成歌曲,大为流传,使“她”字终于在中国语言中扎下了根。   后来刘半农写给钱玄同的一封信中说:“我希望她字在中国语言中能和他和它一样被广泛使用。”可见他推广“她”字的初衷和决心,时至今日,这个新字已经深入人心,可谓刘半农一生最伟大的贡献。     刘半农与妻子朱惠的恩爱有加,可谓是一段佳话,两人青梅竹马,一开始虽是包办的婚姻,但后来却两情相悦、患难与共,朱惠全心全意支持着丈夫,而刘半农也疼爱妻子有加,诗词歌赋无不抒写对她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