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然而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的惦念日本儿子,可日本儿子却依旧拒绝探望。 赵凤祥和李秀荣是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妻,日子过得非常贫苦,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出门捡破烂贴补家用。 那天,赵凤祥在外出捡破烂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孩子的手脸都被冻伤,身上的伤口溃烂流脓,浑身发烫,赵凤祥动了恻隐之心,想要救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然而,当他发现这个孩子竟然是日本遗孤时,心中顿时掀起了滔天巨浪,赵凤祥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因为在那场残酷的战争中,他失去了太多亲朋好友,他甚至一度想要任由这个孩子自生自灭,但却在回头看到孩子那双渴望生存的大眼睛时,最终选择了怀揣仁爱之心,将他带回了家中。 当李秀荣看到丈夫带回来的这个日本遗孤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中最后一件御寒的皮袄为他盖上,并亲自照料他的伤口,在李秀荣细心的照顾下,孩子很快就康复了过来,赵凤祥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赵连栋。 收养赵连栋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在那个时代,收养敌国遗孤无疑是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李秀荣的父亲李万祥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最终也牺牲在了战火纷飞之中,李秀荣的叔叔李万和为了拯救被日军掳掠的少女,更是不幸罹难,这样一个英勇善良却饱受日军蹂躏的家族,竟然收养了一个日本孩子,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当消息传开后,赵凤祥一家遭到了邻里的非议和白眼,他们被称为"汉奸",被人唾骂、殴打,家中的东西也常常遭到破坏,可尽管如此,赵凤祥夫妻依旧坚持收养赵连栋,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他、教育他。 为了避免赵连栋遭受伤害,赵凤祥不得不将他禁足在家中,一个孩子因为出身遭受歧视和排挤,这让赵凤祥夫妻非常心痛,在1955年的一个寒冬,压力已经渐渐难以承受,他们最终决定卖掉在哈尔滨的家园,带着赵连栋返回河北老家。 回到吴桥老家后,赵凤祥一家陷入了更加贫困的生活,他们一无所有,只能挤在一间破旧的草屋中相互取暖,李秀荣的娘家人因为她收养了一个日本孩子,更是断绝了与她的关系。 尽管生活艰难,赵凤祥夫妻仍然全心全意地培养赵连栋,等到赵连栋长大后,他们更是帮助赵连栋在天津一家国企工作,并为他娶妻生子,对于赵凤祥夫妻来说,他们将赵连栋视作亲生儿子般珍视。 然而当赵连栋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后,一切都变了,赵连栋的亲生父亲竟是一名日本军官,地位显赫,赵连栋找到亲生父母后,态度立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对赵凤祥一家冷淡以待,并在1994年带着妻儿前往日本,从此与养父母断绝了一切联系。 尽管赵连栋已经彻底忘却了养育之恩,可李秀荣却始终没有放弃思念他,每当想起那个被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孩子,她总是满怀期盼地等待着他的消息。 即便在临终之际,李秀荣依然相信赵连栋心里一定有她的位置,并且他肯定知道自己是有多想念他。 赵凤祥和李秀荣用他们仅有的善良之心挽救了一个无辜的生命,却换来了忘恩负义的结果,可纵观整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与赵连栋这样的不孝子相比,更多的日本遗孤都像赵凤祥一家那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养父母。 2015年,由50多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专程赴华,为自己的养父母扫墓祭奠,他们个个被中国老百姓拾荒般拾起,抚养长大,每一个人都懂得感恩,并表示没有中国养父母就没有今天的自己。这些日本遗孤对于养育之恩的知恩图报,与赵连栋的忘恩负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连栋的故事反映了养父母与养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以及赵连栋忘恩负义的行为给养父母带来的巨大伤害,然而即便如此,李秀荣对赵连栋的宽恕和理解也令人动容。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图报,一颗善良的心可以拯救无辜的生命,而感恩之心更能温暖彼此的生命历程。 信息来源:青岛新闻网2005年8月22日《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中国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