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态度坚决的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想回到老家当农民”,最终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没想到后来给中央带来不小的惊喜。 (信息来源:2023-04-23南昌医学院 《勤廉江西史鉴|把人民的疾苦装在心里——“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事》 ) 一九五五年的那个春天,正值中国大地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一场隆重而热烈的授勋大会正在举行,作为开国将领的甘祖昌身着戎装,肃立在朱红的礼台上,英武的面容上洋溢着自豪的神采。 彼时,他年届花甲,曾两次头部受伤留下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妻子龚全珍看着熠熠生辉的丈夫,心中却涌起一阵疑虑,她小心翼翼上前,悄声对甘祖昌说:“这个荣誉是否太高了些?咱们可曾付出足够多的汗水和鲜血,配得上这份殊荣吗?” 甘祖昌听后神情黯然,他明白妻子的担忧确有道理,与那些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最终英勇牺牲的战友相比,他的革命历程并未走到最后一程,而如今的功勋和地位,着实高于他所应得的。 曾几何时,甘祖昌出生于江苏莲花的一个贫农家庭,祖祖辈辈赤贫劳作在红土地上,家徒四壁的生活环境,让他由衷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大革命的烽烟一经吹响,他就像摇醒于沉睡的幼狮,毅然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投身到那场改天换地的伟大运动中。 从那时起,甘祖昌就与大地结下了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他不仅参加过著名的井冈山斗争和陪都遥遥的长征,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来到南泥湾,在那片饱经摧残的热土上掀起了一场生产自救运动。 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依然肩负着粮草官的重任,负责前线的军需后勤保障。 可是,在一次例行的工作检查中,使甘祖昌的头部再次遭受重创,加之战火年代留下的旧伤未痊,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无法再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于是,在获得少将军衔的当年,甘祖昌就向组织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要求,让他退伍回乡,重新做一名普通的农民。 对于这位曾出生入死、立过汗马功劳的老战友来说,申请回乡实在是一个出格的决定,上级领导好说歹说,劝他三思而行,但甘祖昌却是坚持不移,直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到新疆考察时,他亲自将心愿吐露,经过反复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就这样,甘祖昌扔掉了将星重新拾起了锄头,回到了家乡莲花的田野上,但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是一位将军扛起了农民的重任。 面对故乡依旧贫瘠的现状,甘祖昌像当年征战一样豁出全身心投入到这片土地的建设之中。 首先,他带领乡亲们改造了200亩低产的冷水田,将其改造成了高产稻田,接着,他又动员大家修建水利设施,架设电力系统,相继兴建了3座水库、4座电站和12座大桥,彻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用电和出行的问题。 不仅如此,甘祖昌还将目光投向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他大力发展养殖业,极大改善了乡亲的生活水平;同时引进新品种,推广先进技术,使家乡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节节向上,白米饭、猪牛肉不再是奢侈品。 在致力于村里建设之余,甘祖昌对下一代的教育事业也是亲力亲为,他主动捐资兴办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还多方筹集资金修缮校舍,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这群体力活中,甘祖昌完全是打了个恰到好处的“主心骨”,他放弃了将军的高级生活待遇,过着节俭朴素的日子,儿女们想给他盖新房,上级想为他配备小汽车,他却一概婉拒,将全部积蓄投入到家乡建设和乡亲扶贫上。 甘祖昌的廉洁丰碑,也同样彰显在他对生活的无限追求上,临终前,他嘱咐妻儿,把全部积蓄用于购买农资支援农业,而他唯一留下的遗产,就是那三枚用红布包着的勋章。 1986年,这位“农民将军”在83岁高龄时离开了人世,彼时,莲花县已是另一番景象,绿树成荫,河川纵横,家家户户门前是水泥路,这些发展的成就,都凝聚着甘祖昌的心血和汗水。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将军”,正是由衷敬佩他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