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然而他们突然发现不对劲,首长斩钉截铁地说:“你不说,这饭我一口不会吃。” (信息来源:2021-06-05 澎湃新闻《泉城最美费县人|红色故事亲历者周庆兰:红色基因代代传》 ) 抗日战争年代的沂蒙大地,一对母女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方兰亭和周庆兰。 方兰亭的丈夫周振仓是一名地下党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这位有着一个幼女的母亲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把家里当作八路军的驻地,经常收留共产党人。 1940年的一天,几位躲避日军追捕的八路军战士,来到山东费县东盘石沟方兰亭家中休息,方大娘二话没说,赶紧把他们迎进家里,嘘寒问暖。 可是让方大娘发愁的是,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八路军战士们已经饿了好几天,个个面黄肌瘦,她实在不忍心,方大娘想起村里一户地主家正在找童养媳,于是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把年仅9岁的女儿周庆兰送过去,换回20斤小米。 当八路军战士们端起方大娘做的香喷喷的米饭时,发现不对劲,“大娘,这米是哪儿来的?小兰呢?”得知真相后,战士们放下碗筷,坚决不吃这换来的饭,他们认为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百姓今后不再受苦,怎么能让一个孩子去当童养媳呢? 方大娘红着眼说:“可你们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再这么饿下去怎么对得起死去的革命先烈?我们娘俩受点苦算什么,只要你们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还百姓一个太平,这点苦不算什么,”战士们含泪吃完了这碗饭。 事后,八路军指导员把这事上报组织,立即筹款把小兰赎了回来,剩下的钱交给方大娘,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一番恩恩重重,让人感慨军民鱼水情之深。 解放战争时期,方兰亭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当地拥军支前的模范,荣立个人一等功,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人多船少的紧要关头,她坚持让老百姓先过黄河,自己和女儿最后一个渡河,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让人肃然起敬。 周庆兰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母亲的影响,1959年,周庆兰嫁给了一名费县籍的优秀军人,从此开始了她跟随丈夫的漂泊生活,在山东、福建、江西等地开展工作,周庆兰把沂蒙精神播撒在祖国大地,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文革后,周庆兰回到故乡,选择了学医,“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是母亲留给周庆兰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教诲,周庆兰牢记母亲的遗愿,刻苦钻研医术,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病患。 20世纪80年代,周庆兰调到济南工作,当红眼病在全国肆虐时,她发挥自己的医学特长,利用中医药为单位的职工和农民工炮制预防汤剂,让大家都躲过了这场病毒的侵袭,她的义举感动了许多人。 周庆兰在学医路上,更是充满爱心,学生时代,她常常把仅有的零花钱给别人买票,工作后,她把全部积蓄150元送给一位没钱看病的老人,她常说“我就是想像我妈妈那样帮助别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周庆兰和母亲方兰亭的故事,浓缩着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篇章,她们的事迹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她们的奉献精神,把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人民军队的命脉在人民,军民团结如一人,读了母女二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向英雄们学习,把“最后一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新时代的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