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巨擘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既是君子之交,是彼此尊重的朋友,又是政坛上针锋相对的政敌。他们的一生,如同两股交错的河流,在生死之间,始终秉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第一
王安石和司马光生卒年几乎相同
王安石,生于1021年12月18日,逝于1086年5月21日。江西抚州临川人。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推行“变法”闻名于世,其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光,生于1019年11月17日,逝于1086年10月11日。祖籍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出生于河南信阳光山县。如今司马光故居位于河南光山,司马光墓在山西夏县。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他历时十九年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上自战国,下到五代,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中国“史学双壁”。他的政治立场保守,坚守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循序渐进,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历史巨人生卒年十分相近,司马光比王安石大2岁。两人于1086年同年先后去世,仅仅相隔不到5个月。他们共同见证了北宋王朝的兴衰荣辱。
第二
二人早年交往始于才华
在历史上,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是君子之交的典范,尽管政见不同,但私下里他们相互尊重并赞赏对方的才华和品德。两人年龄相近,开始交往始于对对方的仰慕和才华。
王安石与司马光早年曾有深厚的友谊。据载,两人年轻时就相互赏识,经常一起讨论学问,交换诗文。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显示出对王安石才华的钦佩。早年王安石与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并称“嘉祐四友”,但后期因政见不同皆分道扬镳。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主持“庆历新政”,推行改革失败,在被贬至杭州后,王安石前去拜见,后来范仲淹向朝廷举荐王安石。1052年范仲淹逝世,王安石写下《祭范颍州仲淹文》以致纪念。王安石对范仲淹的改革推崇备至。也许从这时起,王安石心中已经燃起变法的念头。他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盛世长安,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满腔抱负。
这两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在政治理念上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个人关系上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一点在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到,尽管自己才疏学浅,不同意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但仰慕王安石的才华和君子之风。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也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和两人友谊的怀念,称“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表明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司马光在政治立场上虽然与王安石相左,但对王安石的文章和人格给予了肯定。王安石也在皇帝面前高度评价司马光,称其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三
变法与反对变法的生死较量
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进,两人的政治立场日益对立。王安石力主变革,试图通过新法来强化中央集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军事和社会状况。而司马光则坚持传统儒家理念,认为应遵循祖宗之法,强调道德治国,反对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在王安石掌权的时期,司马光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地方任职。在此期间,司马光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是醉心洛阳,埋头编撰《资治通鉴》,希望通过历史的镜子映照现实,以史为鉴。

而王安石则在京城继续推进他的改革计划,尽管遭遇了诸多阻力和反对,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调整和完善新法。两人的争论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意气之争,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种思潮:变革与保守。
王安石的改革触及了土地制度、税收、科举等多个方面,试图通过制度的变革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司马光则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建立在道德和文化的基础之上,过于激进的改革只会扰乱社会秩序,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在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得以回到朝廷,并在短期内废除了大部分新法,这一举动也从侧面证明了两人政治理念的对立。
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和军事防御能力。
而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则成为了中国史学的瑰宝,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为后人所称道。
在政治立场上,王安石力主变革,推行新法,试图通过改革来强化中央集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军事和社会状况。而司马光则坚持传统儒家理念,强调道德治国,反对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尽管在政治上他们是对立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个人层面上的相互尊重和赞赏。
例如,在处理政治分歧时,两人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原则性和底线意识。面对北宋积弱的国力,王安石坚决要求变法,大力革除旧法主张新法,而司马光则以友人的身份写了一封长信,列举新法实施过程中的弊端。然而,当王安石的新政改革遇到困难时,司马光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有古君子之风,希望皇帝切勿听信谗言。

第四
人间美事:君子和而不同
综上所述,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赞赏的基础上的。他们能够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中保持个人的友谊,展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风范。
这种复杂的关系,不仅映射了北宋中期复杂的政治生态,也展现了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人格魅力与治国理念的碰撞。
总结来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交锋不仅仅是两位历史人物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理念的碰撞。他们的争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理想政治的不同追求。
安哥写于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