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小的使馆:只有大使一人,住草房喝雨水,独自升国旗唱国歌

奋发小史书 2024-11-03 10:04:43

世人皆知中国有许多驻外使馆,却不知在外交史上,曾有一位外交官创造了独特的记录。他不仅是中国最小使馆的开创者,更是这座使馆的唯一工作人员。在太平洋中心的基里巴斯,这位外交官住在简陋的草房里,靠收集雨水解渴,每天清晨独自升起五星红旗,唱响国歌。在外人看来,这般清贫的外交生活令人心酸,可就是这样一个"独来独往"的外交官,却在这片遥远的海岛上坚守了整整三年。他用自己的双手,不仅建起了一座使馆,更树立起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这位外交官到底是谁?他在这座小小的使馆里经历了怎样的岁月?这段鲜为人知的外交往事,又有着怎样动人的细节?

一、创建使馆的前奏

1980年代末期的中国外交部,正值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日益扩大。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吴钟华的外交官接到了一项不同寻常的任务。

说起吴钟华的外交生涯,要从他在南开大学的求学岁月说起。1960年代,年轻的吴钟华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到外交事业中。那时的外交部,正需要这样一批精通外语、知识渊博的年轻人。吴钟华先是在礼宾司工作,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节,为他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75年,是吴钟华外交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被派往巴基斯坦卡拉奇总领事馆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了驻外工作的艰辛与挑战。一年后,他又转任斯里兰卡大使馆随员,同时兼管马尔代夫事务。就是在这段时期,他积累了丰富的岛国外交经验。

1983年,吴钟华迎来了外交生涯的又一个重要机遇。他被调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先后担任二秘、一秘要职。在联合国工作的这段时间,让他对国际事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日后独自开创使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吴钟华被派往斐济使馆工作。正是在斐济期间,他开始接触到基里巴斯这个太平洋岛国。当时,中国正在积极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关系,基里巴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吴钟华多次往返于斐济与基里巴斯之间,为两国建交做着前期准备工作。

1990年初,一个意想不到的任务降临到吴钟华身上。外交部决定在基里巴斯设立使馆,而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与其他使馆不同,这次他将是这个使馆的唯一工作人员。

基里巴斯虽然地处太平洋中心,但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个由33个珊瑚环礁组成的岛国,横跨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跨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少,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太平洋地区占据着重要地位。

就这样,吴钟华带着这项特殊的使命,踏上了前往基里巴斯的征程。当时没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外交任命,将会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艰苦创业的历程

1990年2月初,吴钟华抵达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这里的一切都与他以往工作过的地方截然不同。塔拉瓦环礁只有一条贯穿全岛的公路,道路两旁零星分布着简陋的草房和高大的椰子树,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筹建使馆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寻合适的馆址。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吴钟华走遍了塔拉瓦环礁的各个角落,最终在一处较为安静的地方找到了一间可供改造的房屋。这座房子虽然简陋,但位置适中,便于与当地政府机构联系。

改造工作完全靠吴钟华一人完成。从清理房间到粉刷墙壁,从安装电话到布置办公设备,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当地物资匮乏,很多必需品都要从国外采购。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自己动手制作家具,甚至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改造。

使馆的标识牌制作也成为一个难题。当地没有专门的制作厂家,吴钟华只得自己设计、绘制。他用木板制作了一个简单的馆牌,上面工整地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的字样。这块看似普通的馆牌,成为了中国在这片土地上外交存在的第一个标志。

最具挑战性的是升旗设施的准备工作。在没有专业工人的情况下,吴钟华不得不自己动手搭建旗杆。他找来几根适合的金属管,将它们焊接固定,又在顶端安装了滑轮装置。这根自制的旗杆虽然不够气派,但足以完成升旗的庄严仪式。

开馆典礼定在1990年2月28日举行。为了确保典礼顺利进行,吴钟华提前数日就开始准备。他用打字机一张张打印邀请函,将每一个信封都仔细封好。由于使馆面积有限,他还要精心安排座位,确保能够妥善接待所有来宾。

开馆当天的准备工作从清晨6点就开始了。吴钟华要确保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他先是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升旗仪式,随后开始布置会场。使馆虽小,但该有的外交礼仪一样不少。他将国旗和国徽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又将简单的茶点摆放整齐。

当天下午6时,基里巴斯总统、副总统、议长等政要如约而至。使馆的大厅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吴钟华用心的布置和热情的接待,让每位来宾都感受到了中国的诚意。特别是当他独自一人在厨房准备茶点、在大厅接待客人的场景,让许多外国使节感到惊讶和敬佩。

直到深夜11点多,最后一位客人离开后,吴钟华仍未停下工作。他立即着手整理当天的外交电报,将开馆消息报告回国。这一天,中国在太平洋上最小的使馆正式开始了它的使命。

三、特殊的外交生活

在基里巴斯的日子里,吴钟华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基本的饮食问题就成为了一大难题。基里巴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蔬菜供应极其有限。当地超市里仅有的几种蔬菜价格昂贵,且供应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钟华在使馆后院开辟了一片小菜园,种植了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的蔬菜。

饮用水的问题更为棘手。当地没有自来水系统,居民主要依靠收集雨水维持日常用水需求。吴钟华在使馆房顶安装了几个简易的集水槽,将收集到的雨水经过简单过滤后储存起来。在干旱季节,他不得不精打细算,每天定量用水。

1990年3月的一天,一位当地渔民带着刚捕获的金枪鱼来到使馆。这位渔民是看到使馆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才知道这里住着一位中国外交官。从那天起,这位渔民经常会给使馆送来新鲜的海鱼,这成为了吴钟华与当地居民建立友谊的开始。

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工作,吴钟华开始自学基里巴斯的本地语言。他每天抽出时间记录常用词汇,并在与当地人交往时反复练习。渐渐地,他掌握了足够的日常用语,这不仅方便了工作,更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距离。

在使馆工作之余,吴钟华养成了详细记录工作日志的习惯。这些日志不仅包含了日常外交活动,还记录了基里巴斯的风土人情。他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载当地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甚至是渔民捕鱼的技巧。

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帮助吴钟华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发现基里巴斯人有着独特的"曼尼巴"传统舞蹈,于是主动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在一次社区舞蹈表演中,他应邀穿上传统服装,与当地居民一起跳起了这种充满欢乐的舞蹈。这种文化交流很快传开,使馆的大门也越来越多地向当地民众敞开。

每逢当地传统节日,吴钟华都会邀请周边的居民来使馆做客。虽然条件简陋,但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准备一些简单的茶点。渐渐地,使馆成为了连接中国与基里巴斯民间交流的重要纽带。

为了让当地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吴钟华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他在使馆的一个角落摆放了这些资料,供来访的客人阅读。有时,当地的学生会来使馆询问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1991年初,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到访使馆,看到吴钟华的工作日志后,建议他将这些珍贵的记录整理成册。这些详实的记录不仅是一个外交官的工作档案,更是中国与基里巴斯外交关系发展的见证。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太平洋上时,吴钟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先是打扫使馆院子,然后浇灌菜园,之后才开始处理外交事务。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坚持每天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将这段特殊的外交经历详细地记录下来。

四、外交使命的担当

在基里巴斯的三年时间里,吴钟华不仅要处理日常外交事务,更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1991年3月,一艘中国远洋渔船在基里巴斯海域遇险。接到消息后,他立即联系当地海事部门,协调救援工作。由于通信条件有限,他不得不多次往返于海事部门与港口之间,确保救援信息及时传递。最终,这艘渔船上的23名船员全部获救。

1991年下半年,中国和基里巴斯开展了首次渔业合作谈判。作为唯一的外交官,吴钟华既要负责谈判的翻译工作,又要协调双方的具体事务。谈判持续了整整一周,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仔细核对每一份文件的措辞,确保不出任何差错。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协议。

1992年初,基里巴斯遭遇严重干旱。吴钟华走访了当地多个村庄,详细了解灾情。他随即向国内报告情况,建议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很快,中国政府派出的援助物资抵达基里巴斯。他亲自监督物资的分发工作,确保每一袋大米、每一件衣物都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在推动教育交流方面,吴钟华做了大量工作。他发现基里巴斯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于是积极推动两国间的教育合作。通过他的努力,首批基里巴斯留学生得以赴华深造。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做好准备,他利用周末时间为他们免费教授汉语,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

1992年底,一个重要的外交机遇出现。基里巴斯政府提出希望派遣农业考察团访问中国。吴钟华立即着手准备相关文件,并为考察团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这次访问不仅让基里巴斯官员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就,更为两国后续的农业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交流方面,吴钟华发起了一系列创新性活动。他在使馆举办中国文化展,展出自己收藏的中国书法作品和手工艺品。虽然展品数量不多,但这是基里巴斯民众首次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展览期间,他还请当地的中医志愿者为民众义诊,让基里巴斯人感受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

1993年初,基里巴斯遭遇台风袭击。在这场自然灾害中,吴钟华展现出了一名外交官的担当。他不仅协调中国政府提供紧急援助,还亲自参与救灾工作。当得知几位中国技术人员被困在外岛时,他立即设法联系当地渔船,冒着风浪将他们安全转移。

在处理领事事务方面,吴钟华同样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当时在基里巴斯的中国公民虽然不多,但每个人的需求他都认真对待。有一次,一名中国船员在当地突发疾病,他连夜联系医院,并在病房守护了整整三天,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这些点点滴滴的外交工作,虽然看似平常,却体现出一名外交官在特殊岗位上的使命担当。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中国与基里巴斯的关系在这三年间得到了显著发展。

五、外交工作的开拓

1993年的基里巴斯使馆已经走上正轨,但吴钟华并未停下开拓的脚步。这一年,他着手推动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首先是渔业领域的深化合作。在前期渔业协议的基础上,他积极促成中国渔业考察团访问基里巴斯,实地考察当地渔业资源。这次考察为后续建立联合捕捞基地打下了基础。

在农业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4月,第一批中国农业专家抵达基里巴斯。吴钟华为专家组安排了详细的考察计划,带领他们走访了塔拉瓦环礁的多个农业区。专家组发现当地的椰子种植具有独特优势,随即提出了椰子加工项目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基里巴斯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合作也是这一年的重点工作。通过多方协调,首个中国医疗队终于进驻基里巴斯。吴钟华亲自为医疗队员安排住宿,协调工作场所。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了多项义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特别是在针灸治疗方面,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

教育交流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继首批留学生项目成功后,更多的基里巴斯年轻人表达了赴华求学的意愿。吴钟华开始筹备成立汉语培训班,在使馆定期举办汉语学习活动。他还联系国内高校,为基里巴斯学生争取更多的奖学金名额。

在文化交流领域,一个重要的突破是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周"活动。吴钟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文化展示材料,还邀请了当地的华人华侨参与组织。活动期间展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播放了中国电影,举办了美食品尝会。这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基里巴斯民众参与,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3年下半年,一个新的机遇出现。基里巴斯政府提出希望引进中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吴钟华立即着手准备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多次与当地渔业部门商讨具体方案。这个项目最终促成了两国第一个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的建立。

在改善使馆条件方面也有新的进展。经过三年的经营,使馆的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吴钟华利用有限的经费,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扩建了接待室,还在院子里建造了一个小型会议室。这些改善为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993年底,基里巴斯总统访华计划提上日程。吴钟华投入了大量精力筹备这次访问,从行程安排到文件准备,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次访问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年中,使馆的工作不断拓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最初的基本外交事务,发展到经贸、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合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中国与基里巴斯的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