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曾经是人人唾骂的大同市长,说他只会拆拆拆,还被人送花圈,甚至还给大同政府留下了

他曾经是人人唾骂的大同市长,说他只会拆拆拆,还被人送花圈,甚至还给大同政府留下了百亿负债。他就是耿彦波。 2008年,51岁的耿彦波被调任大同市长,作为一名老资格的干部,他对这座曾与德国鲁尔、苏联顿巴斯并列的"世界三大煤都"之一,最初的印象着实不佳。 他亲眼目睹了城市的满目疮痍:古城墙残破不堪,建筑及道路破旧不堪,甚至有16万民众居住在落后的棚户区,这番景象让他意识到,作为一名新任市长,肩上必须承担起重振大同的重任。 经过周密细致的调研,耿彦波提出了自己的"双城"规划方案。他认为,大同不能放弃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同时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建设现代化高科技城区。于是,他决定以御河为界,将两岸分别打造成有着历史韵味的"旧城"和完全现代化的"新城"。 尽管这一宏伟计划必将影响数万民众的生活,但耿彦波并未退缩,而是决定正面迎接民意,他几乎每天都会走上街头,亲自了解民众的诉求,为受影响户安排新的居所。 如果有官员表现懈怠或敷衍塞责,他也毫不客气地严厉批评,甚至动手打人,一个个被他震慑住。 与此同时,耿彦波开始着手解决资金问题,如此庞大的建设工程,光靠政府拨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通过政府自筹、向上级申请资金、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终于凑足了600多亿元的巨资,为了节省开支,他更是亲自前往各工地,精打细算每一分钱的花费。 在这段时间里,投入城市建设的耿彦波用脚步丈量了大同的每一寸土地,甚至曾多次因过度劳累在施工现场昏迷。 他的妻子常因担心他的健康而恳求他多休息,却被他斥责时间宝贵,不能有丝毫懈怠,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的决心,他终于让大同这座曾经被贬低的城市展现出新的魅力。 几年后的大同,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尘土飞扬的煤炭城市,取而代之的,是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当地经济迅速腾飞,民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 正如耿彦波所言:"文化才是城市长远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兴大同、富大同、'名'大同。" 2013年,耿彦波任期满离任调往太原担任市长,这个消息在大同引发了轩然大波,数千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有人更是当场跪地恳求他留下,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当耿彦波上任时,他曾被冠以"耿拆拆"、"耿疯子"的蔑称,如今他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真正的"好市长"。 耿彦波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吃尽了苦头。正是那段窘迫的童年,让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家乡、改变国家,不让人民再过那种苦日子,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好学,他先后进入了山西大学和中央党校深造。 进入政坛后,耿彦波在灵石县就展现出了自己的魄力,面对当地财政收入仅1亿元的困难,他却拿出5000万元修缮"王家大院",引来民众的强烈不满。 然而就在大家的质疑声中,这座"中国民间故宫"却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后任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期间,耿彦波更是推行"拆尽拆"的铁腕政策,甚至连当地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也未能幸免。 尽管招致了民众的强烈抵制,但他却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最终榆次区的旧貌换了新颜,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正是凭借着这种"一意孤行"的魄力,耿彦波才在大同创造了奇迹,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让这座被遗弃的古城重现辉煌。而耿彦波对自己的评价也诠释了他的人生哲学:"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 当被问及将来的打算时,耿彦波只是笑着说:"无论身在何方,我都不会忘记自己儿时的梦想,一如既往地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位铁腕市长最朴实的写照:一颗永不止息的赤子之心,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福利。 我们相信无论耿彦波身在何方,他永远能不忘初心,继续保持儿时的梦想,为人民服务!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2019-04-22——《耿彦波隐退之后 大同古城遭遇最严厉官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