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我要把孙俪的‘丑事’彻底揭露,孙俪就是个伪君子,她答应资助我到大学毕业,却现在撒手不管了,搞得我连饭都吃不上了,她这根本就是沽名钓誉!” (参考资料:央视《大家看法》—2006-12-24—演员孙俪停止捐助贫困生续:是否应约束被资助者) 当时向海清还是一个出生在重庆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母亲身患重疾,要想供向海清上学,实属勉为其难。 为了上学,向海清不得不拾荒打工、勤恳用功,就在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部纪录片《希望在山区》却成了改变他命运的关键。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像向海清这样的孩子,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却对读书充满着无比的渴望,正是这部纪录片引起了孙俪的注意,当时她一时心生同情。 虽然出身工人家庭,但如今已经是当红女星的孙俪很理解向海清的处境,她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定资助这个可怜却勤奋好学的孩子,从那以后,孙俪开始每月通过母亲的名义寄给向海清500元生活费,用于支付他的学费和生活开支。 得到孙俪的资助,当时向海清对此也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他不仅会时常写信感谢孙俪,还在孙俪鼓励下重新备战高考,最终如愿考取上海水产大学。 孙俪对此感到无比欣慰,认为自己的善行终于结出了硕果,为了表示诚意,她亲自到车站接向海清,并为他购买了不少生活用品,看着从乡下来的向海清对上海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孙俪由衷为他高兴,她希望,这个曾经寒门的孩子能在上海这片热土中尽情生长。 然而,一切美好的期许却被向海清日益增长的虚荣心彻底扫平,进入大学后,他开始沉浸于虚荣感中,时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与当红明星孙俪的"亲密"关系,同时他的生活开支也变得越来越大手大脚,每月500元生活费根本不够挥霍。 一开始,孙俪母女对此还一无所知,但当向海清多次开口向她们要钱,并声称生活拮据,孙俪母女这才开始感到有些蹊跷,她们私下查探后,才发现向海清不仅能打工赚钱,学校还额外发放了不少助学金。 随着他在学校里越混越开、花费越来越大,这笔钱很快就捉襟见肘,可即便如此,他仍然觉得孙俪母女对他的"资助"太少,不够他在大城市里挥霍一番。 某个月,向海清向孙俪母女提出,想买一部新手机,理由是:同学们的手机比他的要新潮,他也想跟上潮流,对此,孙俪母女虽有些无奈,但还是决定满足他的要求,给他购买了一部新机型。 谁知,就在同一个月,向海清又打电话来要钱,孙俪母女信以为真,但当她们找到向海清的辅导员核实时,却发现了更多骇人的事实:原来他在学校打工一个月就能挣到300元,此外还拿到了6000元的助学金! 实际上,他每个月的收入足以负担得起所有开销,甚至还存有剩余,只是出于一己私欲,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恩人伸手要钱。 当时,孙俪母女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们始料未及,自己曾经倾力资助的这个穷孩子,如今却变成了这副贪得无厌的嘴脸,更令她们痛心的是,向海清不仅贪婪,还对她们撒谎成性。 孙俪母女出于对他人生走向的考虑,她们最终决定暂停对他的一切资助,她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向海清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重新走上正途。 然而,当向海清得知恩人已经"断绝"了他的钱源后,他的反应出乎意料地激烈,他立刻给当初制作纪录片的导演写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控诉信",意在让更多人了解"孙俪有多么小气、无情"。 在这封信中,向海清不顾事实,对孙俪母女进行了极尽诽谤之能事,字里行间,都是对孙俪母女的指责与控诉。 这封信很快就在网上疯传开来,此事很快就在网上炒作成一股舆论狂潮,把矛头直指孙俪母女,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跟风谩骂。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孙俪在这场风波中选择了始终沉默,即便承受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她依旧未对向海清的种种无理诽谤作出回应,孙俪深知,只要自己一开口还击,必将演变成一场你来我往的口水战,那样只会让双方都陷入泥潭。 幸运的是,事情并未就此永远停留在一边倒的局面,很快一些了解事情真相的同学和老师开始站出来,还原事件原委,他们无一例外地披露了向海清在校园里阔绰挥霍、炫富自大的一面。 原来,这个自诩"穷孩子"的向海清在校园里过着超乎同龄人想象的奢侈生活,他不仅会为了勒索孙俪买手机,还会带着女朋友在上海游玩六天;与同学比阔的时候,向海清从不吃校园食堂,而是大手大脚地点外卖;坐出租车、打的士也是家常便饭。 随后,各大媒体也对这起事件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反思,很多人认为,向海清之所以会步步堕落,根源在于他一开始就缺乏感恩之心,善良是孙俪母女给予他的恩惠,却被他当成了理所应得的权利,长此以往,向海清的道德底线彻底崩塌,沦为了恩将仇报的白眼狼。 或许此事也算是让两个当事人一课,同时也警示社会大众:贪婪就像把双刃剑,伤人则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