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 ( 信息来源: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 ( 信息来源: 央广网——《「睹物思人」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 隐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书,这个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传奇女性,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事业奋斗着。早在20世纪40年代,年轻的王承书就因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表现,获得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远赴他乡,求学的道路艰辛而孤独。   但王承书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就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她在美国留学期间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她的导师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心系祖国的王承书并没有被名利诱惑,1956年,她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返回祖国投身建设,她曾说过:“我不能等国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回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这种以身许国的情怀,让人动容。   回国后,王承书像一颗永不停歇的陀螺,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1958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她,再次面临人生的抉择。当时,我国刚刚开始研究尖端的热核聚变技术,这是一片崭新的领域,挑战重重。   钱三强向王承书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带领团队攻克难关,面对未知,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科研能力,短短两年,王承书就成长为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然而,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祖国又一次把重托放在了王承书的肩上,那是在1963年,我国正处于原子弹研制的攻坚阶段,高浓铀的生产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高浓铀,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没有它,原子弹就无法爆炸。为了这项任务,王承书再次放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转战高浓铀领域。从此,她隐姓埋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高浓铀的研制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承书的带领下,高浓铀研制小组不分昼夜地工作,终于在1964年1月14日,成功地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高浓铀产品,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提前了整整113天完成了任务,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绽放,王承书和她的团队功不可没,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树立了一座丰碑。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王承书本可以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但她却选择了继续隐姓埋名,为核事业奉献余生。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王承书的身体每况愈下,晚年还不幸患上了眼疾,但她从不言苦,即便是在病痛缠身之时,也坚持用一个字一个字的方式,修改学生的论文,她的学生诸葛福回忆起这段往事,至今仍然内疚不已。   临终前,王承书收到了医生的病危通知,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有任何要求,而是将毕生积蓄十万元,悉数捐给了希望工程,这个决定,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王承书,这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用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却从未要求过任何回报,她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让我们铭记王承书,学习她对祖国无限忠诚的爱国情怀,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她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顽强意志,我们要像王承书一样,用青春和热血筑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