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国男子以2.7亿的价格,从法国购得了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当对方要求付款时,他却说道:“我为什么要付钱?这两只兽首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珍宝,被你们抢走了。我们现在不过是将其归还给原主罢了。如果我买回来,反而是在接受你们的劫掠行为。” 蔡铭超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家族经商理念的熏陶,20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初启,蔡铭超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时尚与美的意识正在觉醒,他决定抓住这个机遇,投身于服装行业。 凭借家乡晋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纺织服装产业,蔡铭超迅速打开了局面,他将晋江与邻近的莆田生产的服饰,销往内地各大城市,甚至远销海外,靠着服装贸易,蔡铭超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进入90年代,蔡铭超又瞄准了新的商机——瓷器贸易,凭借家乡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蔡铭超专门从事瓷器制造和出口业务。 转型之后,蔡铭超的事业再次迎来了春天,他的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声誉日隆,他本人也被调入国企厦门国际商品拍卖公司,担任拍卖部经理一职。 在这个岗位上,蔡铭超经手了大量的古玩拍卖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结识了诸多藏家和学者。 2004年,文物拍卖领域迎来了重大变革,国家开始实行艺术品拍卖许可证制度,对拍卖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 蔡铭超抓住时机,主持召开了厦门市的首次艺术品拍卖会,这次拍卖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吸引了不少高端藏家的目光。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积累,蔡铭超逐渐意识到,文物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他开始关注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并呼吁国人行动起来,将它们带回祖国的怀抱。 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秋季拍卖会,一尊明代永乐年间的"鎏金释迦牟尼像"引起了蔡铭超的注意,这尊佛像原本供奉在拉萨的寺庙中,后被英国侵略者掠夺,辗转流散,蔡铭超决心不惜重金,也要将佛像买回。 在激烈的竞价中,蔡铭超最终以1.2亿港币的天价,成功拍下佛像,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文物界,蔡铭超也一夜成名。 随后,他宣布要为佛像建造一座寺庙,让它重新被善男信女瞻仰膜拜,这一壮举,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的交口称赞。 成功收藏释迦牟尼像之后,蔡铭超又接受了文化部的邀请,出任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顾问,他积极参与寻找和追索海外文物的行动,努力唤起国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2009年,蔡铭超再次踏上了追索国宝之路,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被拍卖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青铜像,这两件文物在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时流失海外,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屈辱。 为了将兽首赢回,蔡铭超再次出手阔绰,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他最终以2.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下了鼠首和兔首,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付款期限到来之时,蔡铭超突然宣布拒绝付款! 这一决定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人们对蔡铭超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是在维护民族尊严,有人则指责他失信于人。 对于质疑的声音,蔡铭超坦然面对,他认为佳士得拍卖行明知兽首的特殊历史,还要将其拍卖,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蔡铭超他认为这些文物本来就属于中国,之前被列强掠夺走了,如今的他们应该物归原主,返还回中国。 蔡铭超的拒付行为,使得鼠首和兔首最终流拍,尽管付出了声誉受损的代价,但在蔡铭超看来,只要国宝不再流落海外,一切都是值得的。 巴黎兽首事件后,蔡铭超迅速淡出了公众视野,他退出了经营多年的文物拍卖行业,回到了故乡,尽管不再高调,但蔡铭超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关注和参与文物回归工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3年,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圆明园鼠首和兔首终于回归祖国,它们被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接受人民的瞻仰,看到失散百年的国宝重新回到故土,蔡铭超的内心无比欣慰。 如今,蔡铭超不再奔波于各大拍卖场,而是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研究闽南文化,尽管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当年为国争光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信源:人民网《收藏家蔡铭超:为兽首永远退出拍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