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小镇,一个寻常的人家,1907年,一个平凡的男孩在这里呱呱坠地。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出生于泰州小镇的孩子,将要走一条波澜壮阔的人生道路,最终成为震惊中外的"中国氢弹之父"。 在王淦昌的成长岁月里,帝国主义的铁蹄早已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落后就要挨打,沦为列强巨狼的殖民地亦在所难免。这些屈辱的景象,深深印在了少年王淦昌的心上,让他暗下决心,要以科学之力振兴中华。 (信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王淦昌隐姓埋名铸核盾》) 少小离开家乡,王淦昌曾远赴德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在那里,他的过人才华终于如花一般绽放。他对轰动一时的"伽马射线实验"提出了质疑,设想用"云室"重做实验,后被查德威克的实践所证实,中子就此被发现。如果当时得到支持,中国很可能率先拿到诺贝尔奖。 可是,正当王淦昌有望大有作为之时,祖国的战火已燃遍全境。此时不回,更待何时?1934年,王淦昌婉拒恩师挽留,携妻带子,毅然踏上归国征程。 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王淦昌在祖国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随母校浙大西迁,步行了两年2600公里,被誉为"学界长征"。即便在艰苦环境中,他也从未放弃教书育人和钻研科研。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王淦昌提出了探测中微子存在的"王-阿伦方法"。 只因国力不济,缺乏先进设备无法实践,让诺贝尔奖与王淦昌擦肩而过,也让诺贝尔奖再一次与中国人失之交臂。 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昌作为杰出科学家被派赴苏联留学,在那里他崭露头角,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反西格玛负超子,诺贝尔奖遂成囊中之物。然而就在此时,一封绝密电报打破了平静,电报中写到赫鲁晓夫撕毁协议,势要扼杀中国的核工业。 王淦昌当机立断,婉拒继续留在苏联的建议,放弃了个人荣誉,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担负起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任,就这样与诺贝尔奖在此失之交臂。 接下来的17年,他隐姓埋名,远赴大西北罗布泊腹地。在那片广阔无垠的戈壁之中,他和战友们一同经历了生死与共的艰辛岁月。有惊心动魄的实验,有连轴转的拼搏,有风餐露宿的艰苦,也有生死与共的情谊在其中凝铸。 十年磨一剑,莫晚于心。1964年10月16日,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响彻寰宇。 这一刻,中华民族终于洗刷了百年屈辱,挺直了久违的脊梁。古老的东方巨龙在这一刻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向世界喷射炽热的威力。 人生在世,艰苦方可雕琢伟大。从求学到回国,从西迁到抗役,再到隐姓埋名潜心研制核武,王淦昌几乎与诺贝尔擦肩而过三次。但他始终未曾动摇对祖国的忠心。 在他眼中,个人的成就和荣誉远逊于祖国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爱国、报国,是他毕生不渝的信念和精神支柱,一切都是为了强国富民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功垂青史之时,王淦昌依然谦卑如常人,默默耕耘在科研的道路上,无怨无悔。爱国这个理想,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不断温暖和照亮着他前行的脚步。 一代英雄的故事如今已成为永垂不朽的时光印记,指导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中如何秉持这份激情和家国大义![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