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天价高薪诱惑,乌克兰科学家巴比奇·瓦列里果断拒绝待遇优渥的美国,坚定地选择了中国! 1941年,巴比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乌克兰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尤其是在船舶设计方面。 幼小的巴比奇对各种船只的外形结构了如指掌,深受父亲的赞赏。后来,父亲将他送入乌克兰著名的船舶设计院学习,系统地接受有关知识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巴比奇终于进入了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工作,从事设计和制造航空母舰的工作。 他前途无量,很快就被派往担任航母项目的总设计师。在他的操刀下,苏联航母"瓦良格"号应运而生,并在1988年开工建造。 瓦良格号可谓是巴比奇毕生心血的结晶,它耗费了当时100多名苏联顶尖科学家的心血。 设计之初,巴比奇就将其视为自己的杰作,孜孜以求,倾注全部热忱。不过好景不长,就在瓦良格号建造至80%时,曾经强大的苏联已经走向解体。 此后这个航母项目就这样被无情地搁置了下来,孤零零地停靠在黑海造船厂的码头,生锈荒废。 随后不久,巴比奇所在的黑海造船厂也解体了。新生的乌克兰政府自然也就成为了瓦良格号的主人。 作为这艘航母的总设计师,巴比奇眼见着自己毕生心血的杰作就这样被耽搁,内心无疑是伤痛万分。 从此失去了工作的他,只能靠写书维持生计,但始终不愿意看到瓦良格号就此作古。 正当巴比奇彷徨无助的时候,一线希望却也渐渐呼之欲出。乌克兰政府试图以3亿美元的价格,将瓦良格号卖给俄罗斯。 然而由于双方在价格问题上意见不合,这笔交易最终也化为泡影。就在这时,一个遥远的亚洲国家中国出手了。 早在1998年,一家中国公司就已经看中了这艘被遗弃的航母,并通过外交途径成功购得了它的所有权。 然而,当初的交易实在是太过草率,居然将航母交付的细节工作忽略了。结果就是当拖船准备将瓦良格号运往中国的时候,美国和土耳其政府同时伸出了阻挠的魔爪,导致这艘航母滞留在黑海多年。 在与土耳其方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后,中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支付了一大笔过路费。 在希腊政府的协助下,瓦良格号开始了环绕非洲的漫长行程,历经千辛万苦,于2001年抵达中国。 当时,满目疮痍的瓦良格号已经变成了一具空壳,乌克兰方面在出售之前就将其核心设备统统拆除,成了一艘"纯钢铁航母"。 就在中国科技人员重新查阅瓦良格号的资料,制定重建计划时,一个不速之客出现了:原瓦良格号总设计师巴比奇主动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表达了自己前来继续研究这艘航母的愿望。 没想到,中国政府不但欣然接受了他的申请,更是专门派人前去说服他放弃美国一家知名公司年薪100万美元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瓦良格号的重建事业中来。 就这样,年过花甲的巴比奇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这里,他将自己最初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虽然举步维艰,但巴比奇毫无怨言,一门心思地扑在工作上,置年龄于度外。 经过多年的艰辛,他和中国工程师们终于将空荡荡的钢铁船身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瓦良格号也就这样蜕变为改装后的"辽宁号",并于2012年正式交付给中国海军。 谈起巴比奇这位老朋友,中国航母设计人员无不钦佩地表示:"他对中国的航空母舰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对他是全心全意地尊重,百分之百地倾听他的建议。" 多年后,巴比奇也多次在媒体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友善态度:"我看好中国,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中国人非常聪明。" 可以说,如果没有巴比奇的全力以赴,恐怕中国航母事业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而巴比奇之所以愿意为了理想而放弃高薪诱惑,选择中国,除了基于个人事业理想外,也与两国传统友谊分不开。 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友谊淀积,巴比奇最终在2019年成为了中国公民。 可以说,巴比奇·瓦列里的人生故事堪称是中乌友好合作的一个生动写照。他勇于追求梦想、坚韧不拔的品格,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尽管距离巴比奇将理想化为现实已经数十载过去,但他一往无前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相信有了更多像巴比奇这样的人,中国与乌克兰的友好合作必将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信息来源:高峰军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