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纷纷庆贺,谁料他却毫不客气说道“我一辈子都是美国人,绝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1952年,钱永健出生于美国纽约,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科学天赋,他的舅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而父亲则在波音公司任职工程师,身边优渥的环境和充沛的资源,让钱永健得以尽情投身于科学的海洋。 父亲钱学榘为了培养儿子的兴趣,亲自将家里的地下室装修成了一个实验室,里面配备了各种仪器和试剂,有了这个"秘密基地",钱永健如鱼得水,整日里与化学为伴。 或许正是因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造就了钱永健日后在科学道路上的骄人成就,16岁那年,钱永健因为金属与硫氰酸盐结合的研究报告,获得了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这项被视为"少年诺贝尔奖"的殊荣,为他赢得了免试进入哈佛大学的机会,可以说,钱永健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走上科学的不归路。 进入哈佛后,钱永健对化学渐渐失去了兴趣,而是被神经科学所吸引,他先后获得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学士学位,之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剑桥期间,他发明了一种能够追踪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新型染料,这项创新为他赢得了生理学博士学位。 从剑桥大学毕业后,钱永健辗转来到加州大学任教,在这里,他发明了一种检测钙离子浓度的染料分子,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紧接着,他又改进了这种分子,使之能在细胞内发出荧光,并研制出更多颜色和强度不同的变种。 1994年,钱永健开始着手研究绿色荧光蛋白,他和团队对这种蛋白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正是凭借这一项划时代的成就,钱永健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无疑是钱永健一生的最高荣誉,但在获奖之时,他却做出了一番令人费解的言论。当有记者问及他是否会考虑回国发展时,钱永健直言:"我是美国科学家,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这番话立刻在华人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钱学森家族的杰出后人,钱永健竟然公开否认自己的中国血统,未免有些忘本了,毕竟他之所以能在科学道路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正是源于祖辈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不过,也有人为钱永健开脱,他一直生活在美国,受到的是纯粹的美式教育,自然会产生一些认同感,而且科学本无国界,钱永健的研究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 钱永健父母虽为中国人,但他自小就在美国长大,或许他早已将中国文化抛诸脑后,将自己当作纯粹的美国人,不过对于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说,他对祖国的态度显然缺乏应有的谦逊和尊重。 钱永健晚年的生活并不怎么如意,2013年,他在实验室突发中风,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2016年8月24日清晨,钱永健外出骑车锻炼时不幸去世,终年64岁,钱永健的一生备受瞩目,但他对中国的漠视态度却始终遭人诟病。 钱永健对于诺贝尔奖的获得当然功不可没,他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领域的贡献,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为科学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背弃,让人不免质疑他是否具备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应有的开阔胸襟,一代科学巨匠的晚年遭遇,不免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钱永健一生潜心钻研,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但他对祖国的态度,却始终是一个遗憾。 钱永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虽然出自个人的努力,但对于文化传统的尊重也同样重要,钱永健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对祖国文化的淡漠态度,却让他在最后的岁月里显得有些孤独凄凉。 总的来说,钱永健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世界级的重大发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发明的绿色荧光蛋白及其衍生物,不但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也让他名垂青史,成为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尽管有人质疑他对中国情怀的淡漠,但不可否认,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仍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钱学森堂侄钱永健逝世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图) 2016年09月01日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