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永久退出中国院士竞选!”2011年,当主动撤销美国绿卡的饶毅回到中国竞选中科院院士的时候,在第一轮惨遭淘汰,随后便表示永不参选! 在中国科技界,拥有"院士"头衔意味着学术地位的巅峰和无上荣誉。 然而,就在2011年,一则震惊消息却让这顶光环蒙上了阴影——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饶毅宣布退出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竞选,理由是对中国科研环境和院士评选制度的严厉批评。 这一决定无疑让整个科学界为之哗然。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饶毅放弃了被选入院士这一无上荣誉,其决定折射出了当下中国科研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饶毅于1952年出生于北京,是清华大学校友。1978年赴美国留学后,他就职于著名大学和科技公司,并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科技成就,被公认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并行计算机科学奠基人之一。 2008年,已年届花甲的饶毅做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和终身教授职位,毅然回国为振兴祖国科教事业出力。 这一举动当时在全球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回到祖国后,饶毅担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和教授等职,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他的种种做法也引发了中国科研界广泛争议,并为其后来的院士落选埋下了伏笔。 2011年,饶毅首次作为候选人参与中科院院士评选。最终结果让人震惊,这位久经学界的科学家意外落选,成为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遗珠"。 当时,不少人都猜测其"海归"身份和独树一帜的言行作风,或许会是落选的主因。更令人震惊的是,面对落选结果,饶毅不但未露出怨言,反而主动宣布今后将退出院士评选。 事后,饶毅在个人网络平台发表了一篇长文,其中对中国科学界的许多现状和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他指出,中国科学界普遍存在浮躁、勾心斗角和利益驱动等问题,对科研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精神构成了极大伤害。 这篇文章一经推出,立即在学术界和舆论场引发巨大反响。一些人认为,饶毅的观点虽然直白辛辣,但切中要害,为整个科研环境亮起了"警钟"。 另一些人则质疑,他对中国现状的批评是否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 不可否认,饶毅的批评确实暴露出了当下中国科研环境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但在使用和监管上却常常效率低下、流于形式。 更有一些科研人员将经费视为"机会"来牟取私利,严重扰乱了正常科研秩序。 此外,科学家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唯"绩"是求的浮躁心态。很多人沉溺于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创新和质量,使得中国科研界存在着严重的"注水"现象。 与此同时,中国科研界也存在着普遍的圈子文化和学术腐败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一些头头脑脑常常借助手中的权力和资源进行利益输送,酝酿学术黑幕。 饶毅言辞犀利地指出,中科院院士评选制度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革的地方。评选过程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很容易被权力和利益关系所左右,造成家丑外扬。 更有一些选委会滥用手中的权力,对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者存在歧视倾向。 整个院士增选已演变成一种"名利场",很多科学家不惜卖力讨好,摆酒拉票,企图通过这种非正当手段获得院士资格。这种现象无疑已严重背离了科学家应有的精神品格和学术操守。 饶毅关于中国科研环境和院士评选制度的批评言论,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反响和思考。 不少人认为,这番犀利批评虽然有些孤芳自赏的味道,但确实切中了中国科研现状的痛点,是一剂良药也是一次重要的警醒。中国科研界的发展,确实亟需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顽疾。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改革和完善科研生态环境,更是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有人呼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评估和科研经费分配等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构建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也有人主张应大力培养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精神品格,使其远离功利主义和浮躁心态。 一些学者还呼吁加强院士评选的程序公正性,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切断院士评选与非学术因素的关联。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遴选出德才兼备、学术造诣卓著的优秀科学家,避免这一至高荣誉被利益关系和权钱交易所玷污。 在这场争论中,饶毅本人也不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坦言,自己批评的目的并非是要否定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成就,而是希望指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顽疾和弊端,从而引发关注和反思。 他认为,中国科研界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摒弃追名逐利的浮躁和务虚心态,用虔诚务实的态度投身科研事业。 信息来源:高端海归落选中科院院士引发各方热议 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中国青年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