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个画家找了个叫“小姜”的姑娘做模特,还没画完人就跑了,1年后画家终于把画作完成。19年11月初,这幅名叫“小姜”的画,卖到了7015万的天价!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件作品之所以如此吸引眼球,是因为它堪称"逼真"的绘画风格,只要稍稍凝神细看,就会发现画中少女那颗颗毛孔、皮肤的质感、衣服上的每一根纤维,无一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幅油画作品,恐怕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张特写照片而已。 不过,对于这幅作品的创作者冷军来说,这样的写实手法并非偶然,作为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将"还原人物"视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本质追求。 在他看来,油画不应止步于表面的形式美感,而应该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捕捉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氛围。 这种艺术理念也贯穿在《小姜》的创作过程之中,几年前,冷军在上海街头偶然瞥见一个打工女孩的身影,便被她那独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仿佛是灵光一现般,他主动上前邀请这个陌生女孩成为自己的模特。 起初,名为"小姜"的这个女孩对冷军的邀请半信半疑,毕竟她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怎么可能会被邀请当上专业模特呢? 但在冷军的一再解释下,小姜还是被说服了,并开始在冷军的工作室内当起了模特。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小姜一次次地坐在那间屋子里,对着镜头定格成某个特定的姿势,而冷军则在一旁仔细观察、投入创作,试图将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女孩完整地勾勒在画布之上。 这个过程对于小姜来说无疑是枯燥而痛苦的,毕竟当模特不仅需要长时间保持着单一的姿势,更要时刻保持专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表情变化,都可能影响到画家对你的观察和捕捉,可是,小姜为了挣钱养活自己,只能强忍着疲惫,一次次地重复着这种既无聊又折磨的工作。 然而就在画作将要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插曲发生了:小姜忽然以要去工作为由,擅自离开了冷军的工作室。 作为一个画家,冷军当然无法接受这种中断创作的情况,于是他找来一个假人模特,将小姜留下的那件绿色毛衣给它穿上,然后摆好造型,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意志力,一点一点地将这幅作品完成了。 正是因为融入了冷军对小姜如此入微的观察,以及他用尽全力的专注,《小姜》这幅画作才最终赢得了如此高的成交价格,无怪乎会有那么多人为之叹为观止,直呼如获至宝,对于艺术收藏家来说,能够获得这样一幅巅峰之作,自然是无与伦比的荣耀。 然而,这件作品的高价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的声音,有人直言不讳地表示,画中的小姜活像一张特写照片,实在看不出这幅作品有什么别样的艺术价值,还有人更是直接将这幅作品评论为"垃圾画"、"只有技术没有内涵"。 面对这些质疑,冷军并没有退缩,相反他坦诚地解释说,自己确实非常注重作品的写实程度,但这绝不是为了简单地还原人物的外表,而是想要通过精细入微的描绘,去捕捉那种人与人之间最微妙、最难以捉摸的灵感碰撞。 "画作产生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技术手法有多高超,而在于它能否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冷军坚定地说,"一张普通的照片固然能还原人物的外表,但它永远无法像绘画那样,将人物的内心灵魂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确实是冷军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冷军的艺术作品才会在市场上屡获好评,多次拍出天价,而他那种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更是让他在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坛上占据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达到冷军这种艺术造诣的高度,除了对绘画事业的执着之外,更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其实冷军是一位长期患有高度近视的画家,他的视力已经达到了900度的惊人地步,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坚持创作,哪怕是放大数倍观察,他也誓要将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描绘得惟妙惟肖。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直白质朴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大的向往,但如果连这种向往都无法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又何谈艺术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和身心滋养呢? 冷军固然极力追求作品的写实精度,但他的本心并非如此肤浅,而是要让人们在平凡之中体会到非凡的美。 或许,这个世界上确实需要更多这样的"疯子":他们不屑于随波逐流,而是矢志不移地探寻着艺术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他们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而是孜孜以求地追逐着心中的理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止步于生存,而能真正变成一种精神的升华。 是的,艺术从来都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的投机买卖,它的内核应该是对生命的思考,是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而冷军,正是这种追求的最佳诠释者,纵使他的绘画风格遭到诟病和非议,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却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思考一番。 信息来源:艺术中国:冷军;吉林卫视:《高手在民间冷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