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笑。他却流着泪抱着儿子,心里默默的想,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只好对不起你了! "难道我的孩子真的注定要这样终老吗?"一位母亲哭倒在地,双手用力捶打着地板,发出凄厉的哀嚎。她的丈夫在一旁木然地站着,泪水在他的脸颊上肆意流淌。 1955年的一个盛夏,江苏南通笼罩在一片惶恐之中,这座城市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大量儿童相继患上了一种怪病,他们原本活泼可爱,转眼间却手足无力、瘫痪在床。 直到后来,这种怪病才被诊断为"脊髓灰质炎",一旦感染上这种病毒,孩子的神经系统便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瘫痪、肌肉萎缩,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肌麻痹而夭折。 年轻的顾方舟就任职于北京昌平的流行病研究所,作为一名医生,他亲眼目睹了脊髓灰质炎给众多家庭带来的巨大苦难,一个个孩子蜷缩在床上,瘦骨嶙峋、面容扭曲;父母则近乎癫狂,在医院的走廊里徘徊,祈求着一线希望。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只能治疗眼前的病人,但无法阻止疾病本身的传播,而公共卫生领域却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顾方舟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可怕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1959年8月,顾方舟带领团队试生产出了约500万份活疫苗,不过要让疫苗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进行一系列检测,以及三期临床实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进行人体实验,观察疫苗是否安全有效。 人体实验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顾方舟当然不能找别人的孩子做实验品,那太过残忍,可是,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冒这个险呢?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顾方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要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眼见顾方舟打算给自己不到一岁的儿子喂下疫苗溶液,身边的同事急忙拦住了他,劝说道:"方舟,这可不行!疫苗万一出了差错,你的孩子就得遗留终身残疾,到时候,你嫂子不怪你,你自己也得一辈子愧疚啊!" 顾方舟望着怀中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他当然也不忍心亲手给孩子置于险境,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怎能让疫苗最终问世呢? 权衡再三后,顾方舟毅然决然地把疫苗溶液一股脑喂进了儿子的嘴里,顾方舟的这一决定令所有人无不肃然起敬。 终于,漫长的一个月观察期过去了,当参与实验的孩子都没出现任何症状时,顾方舟和同事们长舒一口气,相拥而泣:"疫苗是安全的!疫苗是安全的!" 一期临床试验的成功为大规模推广疫苗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顾方舟团队又进行了二期、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均非常理想。 消灭这种疾病的希望终于有了曙光,可是大规模生产疫苗还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原材料猴肾细胞和毒力实验所需的猴子在北京都非常缺乏,而昆明那里恰好有大量资源,因此卫生部决定将疫苗生产基地迁往昆明郊区的玉案山。 1960年,顾方舟和他的战友们来到了昆明玉案山,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击垮他们的信念,九个月后,一个占地13700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基地就这样在昆明郊野拔地而起了。 虽然基地建成,但新的困难又来了,当时的活疫苗都是液体剂型,需冷藏保存,且注射时还要稀释,这就意味着,除了大城市的医疗机构,中小城市和偏远农村根本无法推广使用,想要让全国儿童都吃上疫苗、形成免疫屏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顾方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就在一次看着儿子吃糖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疫苗做成糖丸呢?糖丸不仅口感好、携带方便,而且也不用冷藏,一定能大大提高疫苗的覆盖率。 1962年,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改良,顾方舟团队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批糖丸状疫苗,这种疫苗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孩子们也都喜欢它的甜美口味,更重要的是,它能长时间保存,能够顺利运送到偏远的农村山区。 糖丸疫苗一经问世,立即就得到了大规模推广,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从此直线下降,医疗系统也不再为此而捉襟见肘,更让人欣喜的是,自1994年湖南发现最后一例病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顾方舟用他的一生,为祖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当别人提及这一点时,他却说:"如果我能早一点研究出疫苗,那些孩子就不会残疾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可敬的老人依然心系着那些被病魔夺走健康的儿童。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在北京离世,享年92岁,后人们亲切地称呼顾方舟为"糖丸爷爷",他用一颗永不止步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孩子们守护了一片纯净的蓝天。 每当我们的孩子品尝到甜美的糖丸时,都应该想起这位可爱的老人,想起他的故事,顾方舟从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一步步成长为一位不朽的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轨迹就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永远照亮着祖国大地。 信息来源:丽江广播电视台 丽江热线2021-11-16 10:20 以身试药、以子试药的“糖丸爷爷”顾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