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让非洲黑人来我国留学,不如让一些专家、教授去非洲支教。”一位网友思路清奇,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建议。而其他网友也纷纷加入讨论,认为这个建议正中要害,切实可行! 近年来,关于非洲留学生在华待遇的话题在网络上不绝于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有人直指,我国对非洲留学生的优厚待遇不仅远超本国学生,更有越过底线的举止,这在民族自尊心和公平正义角度考虑都是难以接受的。 一个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就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振聋发聩的建议:与其招收非洲黑人留学生来我国深造,不如直接派遣我国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去非洲支教,把先进知识和教学经验带给非洲人民。这无疑比支持他们来我国留学要高效和节省许多。 这一建议在网络上很快引发热议,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不可否认,它折射出了当前一些人对于我国接纳大量非洲留学生的疑虑和质疑。 那么,这一现象究竟是源自偏见,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呢? 回归历史,非洲国家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关键时刻予以坚定支持,此后两地在反殖反霸、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达成高度共识,是解放事业的知心好友。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同属于第三世界阵营,同为被列强欺压和剥削的弱小民族,在当年与我国一起团结互助、自强不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开始大举从非洲地区招收留学生。 从培养出一批对华友好的外交人才,到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优势,再到孵化合作项目所需的中介人员,这些都是我国当初着手招收留学生的初衷。 进入新世纪,我国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赢得国际支持者的理解和友谊。 而扶助非洲学生无疑是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因此,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在为非洲留学生在华办理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和奖学金也在不断增加。 就在前不久,有一位专家学者更是建议将每年非洲留学生人均奖学金从10万元人民币提升到30万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支持者认为,这一做法可以进一步扩展影响力,为我国拓展非洲事业储备更多人力资本。但反对的声音则很快占据上风。 大多数网友认为,提高30万奖学金无疑是一种资金的极大浪费。 他们认为,这笔巨额资金完全可以用来支持本国的贫困家庭子女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回报力远比支持外国留学生来得大。与此同时,舆论场中也充斥着对非洲留学生的种种不满和批评声浪。 在这股浪潮之下,前文提及的那个网友建议由是应运而生。 他认为,与其接纳大量非洲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不如直接将大学的专家教授派往非洲进行支教,更加直接高效,还能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诸多不适应问题。 这个建议很快在网上获得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同。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方案无论从经费、资源投入,还是效率和可操作性上均胜于支持外国留学生来华。更有网友罗列出派遣专家支教的诸多理由: 第一,成本和资源。一个本科生在国内读四年书至少要几十万元人民币,而派遣一名专家教授到非洲支教一年的费用也就区区几万元而已,节省的经费巨大,可以反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专家基层工作经验。我国很多优秀教授和专家其实缺乏基层工作和实践经验,派遣他们到非洲学校任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既可以提高业务水平,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熟悉非洲国家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第三,教书育人,树立正面形象。相较于大把钞票的引诱,亲自派遣本国的专家学者到非洲支教更可以在当地民众中树立起我国良好的道德形象,这才是增进中非友谊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一旦此举开展,必将赢得非洲人民由衷的赞赏和信任。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不应对少数人的过激言论有任何苛刻,往往是激情之下产生了一些偏颇之见。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渴望国家富强,拥有不平则鸣的权利,只要意见是出于善意和理性考虑,就值得被倾听和参考。 今后,我们还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类似的社会建议,摒弃偏见和狭隘心态,用宽广的视野审视每一个新鲜观点背后的深层逻辑。 同时,国家也应充分重视来自民间的真知灼见,虚心听取并兼收并蓄,最终为国家发展采取最合理、最富有远见的决策。 只有全社会上下同心同德,才能真正达成官民携手、共同发展的目标,让我们的国家在一个个鲜明的大国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们坚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友谊一定能在互利共赢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