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见麻雀的尸体?一位70岁的护林员告诉我,麻雀的平均寿命在3-6年之间,令人奇怪的是,麻雀虽然到处可见,但它们的尸体却很少被人看到,自己工作了50年多只见过几次。 人们对麻雀的食性早有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在一年之中的3-8月份,也就是麻雀的繁殖期间,它们的主食其实是各种昆虫,而这其中,大部分昆虫都是农业上的害虫。 比如说,农田中常见的蚜虫、蝗虫、棉铃虫等,都是麻雀们的必餐,麻雀就像一支不可或缺的"消防队",在田间地头上巡逻,把这些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一网打尽。 相关专家估算,在5-8月这个时间段内,每只成年麻雀平均可以消耗211.2克昆虫,而幼雀的食量则是成年雀的3.8倍之多!再加上繁衍迅速的繁殖力,整个麻雀群对农作物的保护作用可见一斑。 进入9月之后,农作物开始大量成熟,收获的季节也就随之而来,这时,麻雀转而开始以草籽和谷物为食,偶尔也会被人们发现到处觅食的身影,不过即便如此,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根据其食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麻雀虽小,却是一种极其有益的鸟类,它们起到了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的作用,堪称"益鸟"的称号。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么一种普通的小鸟,它们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 麻雀其实是一个总称,包括了家麻雀、山麻雀、树麻雀等27种鸟类,由于体型和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一种麻雀的寿命也都有所差异。 比如,比较常见的家麻雀,在自然环境下的预期寿命约为3-5年,而盐沼麻雀则相对长寿一些,最长可达9年,但无论哪一种,野生状态下的平均寿命都只有3年左右,而想要在自然界活到老来并不容易,麻雀面临着多重生存威胁。 气候因素对麻雀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每年的冬季就是一个重重考验,当寒冬彻底来临时,羽翼单薄的幼雀首当其冲,成为低温的牺牲品,即便存活下来,它们也可能因为食物短缺而挨饿受冻。 而麻雀种群内部争斗也异常频繁,特别是在集群觅食的时候,身体单薄的幼雀很容易就会在这种争斗中伤痕累累,最终一命呜呼。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疾病传染、生态环境恶化、农药和杀虫剂的过度使用、人类猎杀等,都是威胁着麻雀生存的隐患,所以说,一只麻雀能够在野外存活3年,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那么,活不长、死亡率又那么高的麻雀,它们的尸体到底去哪里了呢?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到它们的踪影? 其实,大多数麻雀的尸体都已经进入到了天敌们的肚子里,参与到了自然界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比如被一只捕猎高手——猫咪捕获,麻雀的身体在不久之后就会被完全分解掉,只剩下一些凌乱的羽毛散落一地。 即便躲过了天敌的魔爪,麻雀瘦小的身躯也很容易就遭到微生物的分解,麻雀的体重极轻,骨骼纤细又中空,肌肉和脂肪含量也很低,这使得它们的尸体在短时间内就会被分解得无影无踪。 更何况,麻雀常年栖息在人类活动较少的偏僻之地,比如荒芜的田野、人迹罕至的山地,甚至枝头和屋檐下的一个小角落,在这些不为人知的死亡场所,它们的尸体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和麻雀的生存习性有关,据动物学家观察,每年入秋之后,成年麻雀就会钻进洞穴过夜,继而进入冬眠状态,但由于洞穴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保暖效果不佳的巢穴里面,经常会发生麻雀被冻死的惨剧。 这种情况下,麻雀的尸体就会永远被掩埋在洞穴的黑暗之中,外人自然也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有"到处都是麻雀,却看不到它们的尸体"的疑惑。 麻雀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极其有益的存在,我们应当全力保护这种"益鸟",让它永远飞翔在乡间田野之上,维系着那份动人的生态景观和谐。 总的来说,麻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课,虽然个体的生命脆弱无比,但整个物种却以强大的生命力与我们为伍,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态链条之一,它们的顽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佩。 而关于它们的存在痕迹时而无迹可寻,也正是因为麻雀是大自然中一个既平凡又神奇的物种,它们来无影、去无踪,就像一个谜一样,让世人永远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信息来源:《麻雀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 麻雀为何越来越少》中国青年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