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了8208万元,女儿知道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王泽霖从小就勤奋好学,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后,他更是努力钻研兽医学知识,1967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兽医院工作,后半工半读考入南京农业大学传染病专业的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农户投身养殖业,但新养的禽类总是频频患病,鸡瘟等疾病让农户们苦不堪言。 而减少疾病发生率的疫苗,当时只能从国外进口,价格较高,这笔费用普通农户根本无法承担,养殖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个难题成了萦绕在王泽霖心头的一根刺。 为了破解疫苗之困,1984年初,王泽霖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将禽病防疫定为人生方向,并把重大禽病防控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然而,做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时期,各项建设都需要钱财,王泽霖不忍增加国家的负担,于是决定靠自己赚取研究经费。 于是,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到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疫苗接种指导、家禽治疗等服务,以获得必要的研究经费。 就这样,白天在校园里为学生授课,晚上便蹬着自行车到离校几公里远的农村地区诊治家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教授辛勤劳作,终于在10年时间内攒下了400万元现金,全部捐赠给学校,用于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购置与建设。 从此,他将科研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接下来的几年里,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执著,王教授带领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多种疫苗产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农业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巨大成就也为王教授赢得了国家级别的荣誉——他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此外王教授所在单位还获批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机构。 可以说,正是凭借着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和专注,王教授才攒下了这笔巨款,不过,即便手头宽裕,他依然过着同样朴素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教授一次又一次通过各种渠道,将手中的钱财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和学校。 2004年,他将手头的230万元全数捐赠给母校,用于实验室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更是拿出所有的现金2万元,并动员家人再募捐20万元,这在当年成为河南高校个人最大一笔捐款。 就在人们以为,王教授已经不会再有大笔捐款时,2020年,他宣布将自己一生科研成果所得的8208万元全部捐赠给母校,用于建设高水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这笔钱是他多年的存款和获奖所得,但在王教授看来,它不应该被用作养老金,而应该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 女儿王思雨对父亲的做法表示由衷赞叹:"爸爸就是我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与自己为国家和人民慷慨解囊相比,王泽霖对个人生活却"小气"到了极点,他平时穿的衣服轻便透气,穿破了就缝缝补补,能穿尽量穿。 当年在全国禽病大会上做报告时,他仍然穿着卷起袖子都能看到磨损的旧衣服,同事劝他注意形象,他却回答:"我这一辈子都是给鸡看病的,穿那么好给谁看呢?" 王泽霖遵循着"先为国家,后为家"的古训,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夫人回忆说,新婚时期丈夫穿的裤子上就有好几个补丁。 王泽霖宁可自己在生活上"抠门",也要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因此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推着电瓶车穿梭于大街小巷,那就是王泽霖教授。 他出远门从不打车,甚至为省钱而在火车站过夜,同事劝他留些钱享受生活,他却说:"我每月9000多块钱的退休费,根本花不完!我们能看到国家更好的发展,多好。" 亲朋好友都在劝说他,节俭固然不错,但到了这个年纪,也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然而在王教授的价值观里,没有什么比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更重要的事情了。既然有这个机会,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去把握。 如今,年过八旬的王泽霖教授仍在为科研事业而奔波,在他看来,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停止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脚步,退休后,他依然保持着过去的作息,坚持到校园里给学生上课、布置实验课题,就连衣食住行也从未有过半点改变,许多年轻一辈的学生都被这位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王泽霖教授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学习和看齐的"偶像",一代代人相继为之奋斗和付出,民族的复兴之花才能遍地开放。 让我们同王泽霖教授一起,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信息来源:央视网-关注近亿元捐款 更要感悟“抠门”教授的精神品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