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上门讨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董灵机一动,道:行,先去仓库看看。谁知,到了仓库,董一举动,经销商气得拍大腿:这女人真狠!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内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各大家电企业纷纷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白热化的市场争夺战。 无论是长期占据市场的国有老牌企业,还是崭露头角的民营新贵,都在全力以赴地开疆拓土。 作为新兴的民营家电品牌,格力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需要在这片红海之中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负责市场拓展工作的董明珠,正是格力打入全国市场的尖兵和先锋。 她昼夜兼程,星夜兼程,从一个城市驰骋到另一个城市,在各地为格力建立营销网络。常年远离家乡,吃尽了无数的苦头和寂寞。 但就在格力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的关键时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货款拖欠问题,这对年轻的董明珠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991年,董明珠在为格力开拓安徽市场时,遭遇了一家当地空调公司老板的无理拖欠。 这家公司欠格力42万元的货款,但老板却狡辩推诿,借故一拖再拖。 对方显然是看扁了董明珠这个年轻姑娘,认为她无力追讨,因此理直气壮地拒绝付款。 面对如此困境,董明珠并没有选择退缩和逃避。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她完全可以找领导说情,寻求体制内的解决途径。 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独自单干,亲自将这件事摆平。于是,她单枪匹马来到安徽,直接找到那家公司的老板对峙。 起初,老板见董明珠的决心,只好勉强应允尽快还款。但很快,他就开始了熟悉的推搪和拖延,摆出一副置之不理的无赖姿态。看来,这个老板根本就没把董明珠这个年轻姑娘放在眼里。 于是,一场"捉迷藏"般的游戏就此展开。那家安徽空调公司的老板百般躲闪,千形百计地逃避债务,而董明珠则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她每天一大早就守在公司门口,直到深夜十一点多才离开。日复一日,她如此坚持了整整一个月之久,期间不仅精神高度集中,就连体重也瘦了一圈。 可是,董明珠并非毫无计划地盲目等待。她在耐心之中潜伏着自己的策略:等待是为了让对手放松警惕,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制造行动的时机。 果然,这份坚持终于换来了可乘之机的到来。 就在董明珠视死如归地坚持了一个月之后,那家公司的老板终于出现在了公司门口。董明珠立即蓄势待发,紧紧逮住了老板,要求他立刻付清42万元的拖欠货款。 老板这次未敢再狡辩,而是陷入了另一个借口中:他声称手头目前确实拮据资金,需要些时间去筹集资金。 但这种借口对于董明珠来说已经是老掉牙了,经历了无数次周旋,她已经很难再被骗倒。于是,她当机立断,采取了果断行动。 董明珠命令老板立即开车前往公司仓库,她则紧随其后,并迅速叫来了几名工人和一辆大货车。一进入仓库后,她麻利地指挥工人们将属于格力的货物一一搬上货车。 很快,不只是格力的货,其他一些品牌的空调也被一并搬走。直到货车载得满满当当,董认为已经足以抵偿42万元时,才勉强停了手。 尽管这只是一个发生在小城镇的平凡小事,但它生动诠释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市场环境的独特性:法治缺失,规则残缺不全,处处是阳谋诡计和无序竞争。 作为一个年轻女子,董明珠需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开拓商路,捍卫企业应得的权益。 在那个残酷的环境中,董明珠展现出了非同凡响的个人品质。她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即使面对强敌也毫不畏惧。 与此同时,她对企业的品牌和商业信誉也怀有无比的责任心。正是这两种品质,造就了她后来成为商界巨头的基础。 我们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个人的坚韧、智慧和担当精神,对于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像董明珠那样百折不挠、运筹帷幄的人,才能在重重阻力和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当年那个时代的市场环境,吸取其中的深刻教训。一个健全的法治和市场规则,对于营造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如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 只有真正树立起敬畏法治、恪守规则的理念,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在有序竞争中不断进步,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环境。 而董明珠讨回42万元货款的故事,正是对我们进行这种反思和启迪的一个生动注脚。 资料来源:《董明珠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