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西安一老农挖地基,挖出一条大蛇,老农惊惧不已,刚要将它铲为两段,却发现这蛇一动不动!老农再仔细一看,顿时心中狂喜! 1975年的一个清晨,西安城乡一位叫翟福海的老农,在自家菜园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国之重器。 那天,翟老头照常前往自家的菜园劳作。他正耗力挥舞着锹头,为新房子挖地基,泥土一铲一铲地被刨开。 突然,一个金灿灿的物体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翟老头当时被吓了一大跳,因为第一眼看去,那东西活像一条真正的大蛇! 他立即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缓缓走近去仔细查看。待靠近一看,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蛇,而是一件栩栩如生的金属雕塑! 雕塑本身散发出耀眼的金光,造型酷似一条盘曲的大蟒蛇,鳞片、眼睛都极尽细节之能事,做工之精良,可见出自匠人之手。 翟老头禁不住伸出手在雕塑身上轻轻抚摸,想把沾在上面的泥土拂去。这一摸,他更加确认眼前的景象是真实的,惊喜之余更是无比激动。 作为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农,面对如此不凡的发现,他的内心激动已经达到了娶媳妇时的巅峰。 这条金蛇的出现无疑是天大的帮手,它注定会改变翟家人今后的命运。 翟老头深吸了几口气,环顾了一下四周。确认周围没有旁人后,他便将金蛇小心翼翼地藏在了怀里,赶紧小跑回到家中。 傍晚时分,翟家的儿子从地里干完一天的活计回来了。他一推门就被客厅里金光闪闪的物体惊呆了,忙追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 听父亲讲述了在地里的发现后,儿子也是大吃一惊,连连赞叹不已:"爹,这可真是件宝贝啊!咱们这下发了!" 父子俩紧紧关上房门,生怕有人从外面听到动静,把这稀世之宝给惹了去。 儿子拿起金蛇仔细端详,意识到它极有可能是古董珍品。想到市面上古玩价值不菲,他建议父亲将金蛇卖掉,好用那钱替家里盖间新房子。 虽然儿子的建议很诱人,但翟老头却依然有些爱不释手。作为这条金蛇的第一发现者,他总觉得这件宝贝应该就属于他们一家子。 毕竟这可是祖上守土留下来的嫁妆啊,岂能轻易错过?想到此,他心里虽然也有几分贪婪,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就这样,父子俩守着金蛇彻夜难眠。只要一想到这条金灿灿的宝贝,两人就会禁不住去摸摸它,看它在月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翟老头甚至时不时地会起身查看金蛇的存在,亲手触摸之后才能安心地回去小憩一会儿。 第二天一早,父子俩精神抖擞,将金蛇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来到了西安当地最大的一家古董珍玩店。 只见店老板当时就瞠目结舌,对金蛇露出了极大的重视。他仔细把玩了一番后便神情肃然,连声赞叹这条金蛇绝对是千年难遇的文物珍品。 "从雕塑的做工和年代特征来看,这条金蛇很有可能出自大清王朝手工艺人的手笔,是当年皇家一级贡器,堪称国宝!"老板如是说,"像这样的文物级金器,我们古玩行还是头一回见到,必须得请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过来把把关。" 听到老板如此说,翟父子虽然还是有些不舍,却也意识到了金蛇的分量。他们很快就答应让文物专家来现场鉴定。 没过多久,几位考古专家便火速赶到,很快就确认了金蛇确为大清王朝时期皇家级贡器,极其罕见,应当归国家所有。 经过专家们的详细考证,这条金蛇的身世也渐渐浮出水面。原来它是当年清宫御用金器匠的杰作,出自数名顶级工匠之手。 当初制作它的时候,工匠们耗尽了毕生心血,用上了最顶级的工艺和黄金,试图将皇家风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件艺术珍品上。 既然如此,它自然就理所应当地被列为国宝级贵重文物加以收藏和保护。 最终,金蛇被专家们小心翼翼地装箱带走,进入了陕西省文物局,并很快就在当地博物馆展出。到了那时,它不仅仅是一件贵重的文物,更多地承载了历史的传承和普通人的精神财富。 根据有关条例,翟福海因为拾得国家一级文物,获得了3000元的重奖。 当时这个数字虽然已经是当地普通农民平生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但若与国家珍贵文物的价值相比,就足见这笔奖金相形见绌。 但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国家珍视文物的程度,不得不从严规范收藏和奖惩制度。 几十年后的今天,这段佳话已经成了陕西文物保护史上的佳话,被广为流传。每当有人提起,翟老头依旧会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虽然他和儿子最后也没能留下这件国之重器,但在翟老头心中,这件展品永远都镌刻着他和儿子名字。而通过自己的行为,他们也终于沾染了祖国文化瑰宝的荣光。 金蛇在国家博物馆里永垂不朽,至今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参与到珍品拯救的过程中来,对翟老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人生荣誉。毕竟,国家文物的保护就靠普通子民的这份慷慨和大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