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个武汉女大学生被老师追问,是否跟黑人留学生发生过关系。女生当即否认,没多久她才得知,原来那个黑人是艾滋病患者。 朱力亚出生在陕西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司机,母亲则是一位高中毕业生,朱力亚的出生给了父母莫大的喜悦,他们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乖巧聪明的女儿身上。 为了给朱力亚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千辛万苦供她上学,朱力亚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刻苦学习,在湖北荆州的一所中专主修英语,优异的成绩让她毫无悬念地被保送进入大学,进入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后,朱力亚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当时,朱力亚为了锻炼口语能力,经常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兴趣小组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名来自非洲巴哈马的留学生马浪。 马浪风趣幽默,很快就吸引了活泼可爱的朱力亚,两人开始以校友的身份相处,不知不觉间,爱情的种子就在他们心中播种、生根、发芽。 马浪比朱力亚大七岁,在马浪的坚持与浪漫攻势下,朱力亚最终还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份爱意,于是两人就这样踏上了一段看似美满的恋爱之路。 可是,马浪却隐瞒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他早已婚有子女,而且在中国的身份竟是一名留学生,并非宣称的那样来自巴哈马,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马浪居然还是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朱力亚对男友的盲目信任,为她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一切都始于某个寒假,马浪似乎患上了一场大病,身体每况愈下,出于担心,朱力亚劝说男友去医院检查,却被他以小感冒为由搪塞了过去,临走前,马浪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会去医院,你放心回家过年吧。假期结束后,我们继续相见。" 可是,朱力亚万万没料到,回家后再也联系不上马浪了,不论她如何打听下落,只换来对方的冷漠无视,就在她彷徨无助时,一个残酷的消息如炸弹爆裂般袭来——马浪携带艾滋病毒已经被遣返回国,学校领导亦遗憾地通知她,经过检查,她也确诊感染艾滋。 听到这个注定要改写她命运的结果,朱力亚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了一般,她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出租屋内,对外界失去了一切期望和热情,曾经的梦想与憧憬已经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沮丧和绝望。她想过自杀,却因为对父母缺乏这个勇气。 朱力亚的父母得知这噩耗后,不但没有责骂女儿,反而鼓舞她重新振作,母亲说:"人生很长,咱们好好配合治疗,一定能战胜病魔。"父母无私的关爱让朱力亚重新燃起了生存的希望,她暂时放下了学业,离开武汉,孑身一人来到有"艾滋村"之称的文楼村。 在这里,朱力亚见到了很多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令她惊讶的是,尽管他们多数是因为贫困而感染病毒,但却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朱力亚受到极大鼓舞,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与其躲躲藏藏,不如大大方方面对现实,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警醒更多人。 就这样,作为国内首位公开身份的艾滋女大学生,朱力亚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她在网上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故事,书写内心的体会,呼吁社会正视艾滋病人的处境,给予平等的善意。 这份珍贵的笔记后来结集出版,书名就叫《艾滋女生日记》,朱力亚还四处演讲,生动讲述自己的切身经历,提醒年轻人谈恋爱时要保护好自己。 令人欣慰的是,朱力亚的决心与勇气没有被社会冷眼相待,她的故事广为流传,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关注,很多人为她的不幸深感痛心,更多人则被她的乐观坚韧所折服,从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意义与力量。 令人惋惜的是,2009年7月14日,朱力亚年仅27岁就离开了人世,虽然她英年早逝,但她的勇气和坚韧却让无数人敬佩,朱力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她的故事警醒了我们,在恋爱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谨防被伤害,我们也由衷希望,朱力亚这样勇敢而美好的灵魂能够被世人永远铭记,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更多的人积极乐观地活着。 (文章信源:人民网,2016.12.02,《世界艾滋病日:一名艾滋女大学生的故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