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重机枪,就是为了减重搞的极端产品。
当年搞89式重机枪是被一本错误杂志误导,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眼界之下,武器设计人员想尽办法,在气吹式机枪已经很轻的情况下,增加了枪管短后座。
这个东西是二战时候MG42用的方案,不能算消除后坐力,只能算降低后坐力撞击的速度。
89式重机枪,不用枪管短后座来开锁,开锁还是用气吹,用枪管短后座,是降低最后枪机撞击枪匣的速度。
这个方案是有代价的,枪管动,精确性有所下降,所以,同样是气吹,89式不如85式准备,而最后降低撞击也是有撞击。
设计人员,想出来用PKM的弹性脚架技术,把脚架做成秋千,来吸收震动,震动频率一致,可以大致保证每次发射时,都震动到一个点上。
最后,可以做出来脚架大幅度减重,总重量就下来了。
实际上,即使是89式本来就不高的精度,在使用的震动中,也会出各种问题,进一步降低精度,这就是活动枪管与弹性脚架的代价。
其实,如果不要三脚架稳定,85式也可以用弹性脚架减重,效果未必差到哪去。
真正可以减轻后坐力的技术是前冲击发技术
这个技术一个流派是新加坡选择的恒定后坐技术。,用的是枪机前冲击发,新加坡的12.7mm机枪身只有13公斤,如果用弹性脚架,是真世界最轻。
还有一个流派是美国搞的xm312,这个技术用整个枪匣枪管前冲,枪管也是活动的,但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后坐力。缺点是射速不可接受。
我国,在171上用了枪匣前冲加长行程活塞解锁的技术,后坐力就比89式要小,也不用弹性脚架。
现在最好的方案,是美国的RM338,既用了枪机前冲,也用了枪匣前冲,因为枪机前冲已经减少大部分后坐力,枪匣前冲可以做的很小很小。几乎不影响精度,所以RM338可以1200米精确点射点目标。
我军的171机枪如果也加上枪机前冲,可以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后坐力,提高精度,枪匣运动幅度可以减少很多,三脚架也可以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后坐力,提高精度。
枪匣运动幅度可以减少很多,三脚架也可以不用,两脚架就够了,从而大幅度降低机枪组的负载。
枪管再搞成强制风冷,那么备用枪管也不用带。就能打光机枪组携带的弹药。
一个步兵班,有三个人分摊弹药的话,还真有可能12.7mm机枪下到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