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对博士夫妇生下“神童”女儿,两岁就认识上万个汉字,还能流利的背诵古诗,然而在一次医院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却说:“你们做好心理准备,最后...带孩子去精神病医院看看。” 那一天,夏月峰和杜佳楣夫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他们原本对女儿的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但幼儿园心理健康检查的结果犹如当头一棒,彻底打碎了他们的美梦。 作为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和北京信息技术大学老师的他们,注定要与另一个"病患"——女儿的孤独症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夏月峰和杜佳楣从相识相知到最终结为夫妻,一路走来都是书香门第。他们谙熟经典诗词,对女儿付予了极高的期望。 而女儿的确出众非凡,两岁就能识字上万,能流利背诵古诗词作品,令不少邻里亲朋赞叹不已。 "真是神童呐!将来准能成为国之栋梁。"他们的赞许之词更坚定了这对夫妻培养"下一代弥尔顿"的决心。 一切在2004年迎来了戏剧性的转变。当年女儿上幼儿园时,心理健康检查发现了她的异常表现——拒绝与他人交流,不参与任何游戏,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老师和心理医生告诉夏月峰和杜佳楣,女儿可能患有一种名为"孤独症"的疾病,建议他们尽快带孩子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 得知这个消息,夫妇二人几乎被彻底击垮。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聪慧过人的"希望之星"竟然会成为孤独症的牺牲品。 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骄傲变成了羞愧,憧憬变成了失望。 在内心经历了一番挣扎与挽留之后,他们还是带着女儿前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检查。 经过系列检查和评估,医生最终确诊女儿为轻度孤独症患者,建议他们趁年纪尚轻再要一个孩子。 对于这对博士夫妻来说,放弃女儿是根本不可能的选择。杜佳楣曾因病情严重而有过流产的经历,所以格外珍惜这个仅有的孩子。 再者,当初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历尽艰辛才得以圆满。如今,在孩子需要他们最多的时候,他们怎能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将她抛弃? 就这样,经过深思熟虑,夫妻俩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辞掉高薪的工作岗位,寻找更加闲适的工作,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和训练女儿。 从那时起,爱女心切的杜佳楣每天都要花费6个小时的时间来训练女儿。 她耐心讲述成千上万个童话故事,与女儿分享生活点滴中的点点喜怒哀乐。 有时疲惫不堪,眼泪夺眶而出;有时一度想要放弃,但只要看到女儿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她就会重新焕发勇气和希望。 所幸,在这个特殊时期,丈夫夏月峰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和鼓励她。他们就这样咬紧牙关,和女儿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中,有一天,一个小小的插曲让整个家庭的苦尽甘来。那天,杜佳楣突然胃疼难忍,不由自主地大声呻吟起来。 许久没听到母亲的声音,女儿受到惊吓,竟然主动跑到母亲身边,用稚嫩的声音叫出了"妈妈"两个字。 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说,主动关心他人简直是个奇迹。杜佳楣欣喜若狂,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那之后,女儿有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在放学后分享班级生活的喜怒哀乐。 夫妻俩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个世界,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罢了。他们彷如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更加卖力、更加努力地陪伴和训练女儿。 就这样,杜佳楣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坚持不懈地教导、开导女儿。有时候实在太过疲惫,她会向丈夫吐露心中的苦闷,而夏月峰则会给予无微不至的安慰和打气。 历经十余载的坚持,终于在女儿12岁那年,看到了她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年,她不但能正常交流和表达了,还渐渐喜欢上了一些小朋友爱玩的游戏和活动。看到女儿的日益好转,夫妻俩如释重负,终于等来了他们漫长等待的果实。 不仅如此,杜佳楣还在之后成立了一个帮助孤独症儿童的机构,希望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帮助更多的家长了解孤独症的症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她分享自己的治疗心得,引导家长和病儿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而不是将其孤立和遗弃。在她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孤独症儿童得到了新生,走出了阴影。 回首这一路走来,是杜佳楣和夏月峰两人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无私的爱心,终于帮助女儿渡过了孤独症这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正如老话所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只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他们才能最终成功。 这一过程中夫妻二人几乎用尽了全部心血,但看到女儿终于走出阴霾,他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