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了8208万元,女儿知道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王泽霖,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1928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92年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也亲身经历了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尽管年过九旬,王泽霖教授生活作风仍然朴素质朴。破旧的电动车是他最常用的代步工具,穿着也十分朴素,但从不奢侈造作。 简陋的教师公寓是他的栖身之所,可见这位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老人对物质生活的低调追求。 从小家境贫困的王泽霖教授,早年含辛茹苦求学,并于1954年考入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日夜兼程,对所学专业孜孜不倦。毕业后,王泽霖一直奋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王泽霖教授闻讯后深受触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动物医学病毒研究的老者,他完全理解疫情的严峻性。 经过反复权衡,王泽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积蓄8208万元全部捐出,资助母校河南农业大学建设一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当这个消息传开后,王泽霖的同事和学生无不感到惊诧。他们都知道,这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老教授,生活作风朴素无华,衣衫陈旧,住房简陋,骑的是一辆破旧的电动车。 如此大手笔的捐款,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何况是一位仅有微薄工资收入的退休教授。 王泽霖之所以拥有这笔可观的积蓄,要从他80年代的艰苦奋斗说起。上世纪80年代,我国动物疫苗还严重依赖进口,研制国产疫苗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动物医学专家,王泽霖教授萌生了自主研发国产动物疫苗的雄心壮志。 为了赶超国外先进水平,王泽霖从85年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为农场提供动物疫苗接种和动物诊疗服务。 通过如此艰苦的"第二职业",他渐渐攒下了400余万元,并全部无偿捐赠给母校,用于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王泽霖教授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动物疫苗研发之路。为采集病毒样本,他不远千里,深入田间地头;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对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王泽霖在90年代成功攻克了多种禽流感病毒,研制出性价比极高的疫苗,替代了过去昂贵的进口疫苗,为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王泽霖教授在动物疫苗研发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了500余万元的奖励经费。 然而,这位朴素的老人并未把这笔钱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再次无偿捐赠给母校,投入到动物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之中。 2008年,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尽管当时王泽霖教授本人只有2000元现金存款,生活相当拮据,但他仍然挺身而出,带头捐助了仅存的这2000元。并呼吁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同伸出援手,最终为灾区募集善款20余万元。 2020年作为王泽霖教授92年人生的最后岁月,却留下了他最壮怀的一笔捐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他深受触动,体现了这位科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深思熟虑,他再次拿出8208万元的毕生积蓄,无偿捐赠给母校,用于建设一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国家的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被问及捐款动机时,王老坦言很平静:"我这把年纪了,用不了那么多钱,把它交给需要的人,对国家对人民才是最有意义的。" 王泽霖教授女儿得知父亲再次将所有积蓄捐出后,由衷地说:"爸爸真了不起!他一辈子简朴到了极点,却一直在默默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值得骄傲和学习。" 回顾王泽霖教授92年的人生旅程,他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勤俭持家、淡薄名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无私热爱。 他清贫却热衷于钻研科学,勤恳工作却淡泊名利;退休后仍把所有积蓄投入科研和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撩乱人"。王泽霖教授用92年的执着和坚韧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奉献精神。 从80年代开始的"第二职业",到攻克技术难题、奋战疫苗研发一线,再到晚年不遗余力地捐赠所有积蓄……一路走来,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