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

“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出生于1923年,祖籍安徽,在北京长大。194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深造,194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当时,高伯龙已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优异的成绩和科研能力备受国内外著名研究院的青睐,有机会去美国或英国继续深造。 然而,高伯龙最终选择加入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的科技事业紧密相连。 1949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组建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此后,由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1957年高伯龙被调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受命研究制导与控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负责研制激光陀螺系统。 激光陀螺是一种高精度的惯性导航仪,它能精确测量运载工具绕三个坐标轴转动的角速度,在飞行器飞行姿态的控制、制导及航位推算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当时在导航领域,陀螺对导弹精准度的影响至关重要。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尝试研制激光陀螺,但由于技术难度极高,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钱学森教授意识到制导精度的重要性,他曾对高伯龙说:"如果我们能研制出高精度激光陀螺,我们的导弹就可以射偏几十米到上百米之内,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 1957年,高伯龙受命攻关激光陀螺,从此开启了他艰难而传奇的科研之路。 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从零开始,既缺乏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又缺乏必要的实验条件。 高伯龙带领团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高伯龙手头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资料;研究所经费又十分匮乏,实验设备简陋。 面对重重困难,高伯龙及其团队仍然咬牙坚持,对理论探索和实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但研究进展还是很缓慢,外界和内部都有不少质疑声音。有人认为,中国当时的科技条件根本无法攻克如此高深的技术难关。 高伯龙面对种种质疑时,曾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漫长的,需要坚持和努力,但我们没有后退的路可走。" 高伯龙十分重视每一个细节的把控。他非常严格要求,激光陀螺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而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同样孜孜不倦,为解决每一个技术难题而努力。 1978年,高伯龙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原理机,实现了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这项成果被视为中国导航制导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从此,中国科技发展在世界版图上扬眉吐气,与美苏并列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激光陀螺技术的国家。 在此之前,中国的导弹只能打到一定范围内,而高精度陀螺技术的突破为中国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带来了质的飞跃,有力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钱学森曾高度评价说,高伯龙成功破解了他心目中的"密码"。 一生扑在科研事业上的高伯龙,其实生活相当简朴。他总是穿一件只值5块钱的白背心,从不在吃穿上讲究。 即便后来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评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高伯龙仍是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 高伯龙从小就在艰苦环境中成长。家境贫寒时,吃不饱肚子是常事,因此高伯龙从小就养成了对吃的从不浪费的好习惯。 他常说,幸福的滋味并不是指吃好的穿好的,而是吃饱喝足就很满足了。 2017年3月,高伯龙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4岁。一代科学家就这样谢幕人世,他用自己近70年的科研生涯,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伯龙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旷世英杰,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祖国的无私热爱。 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艰苦环境的高度适应,对国家利益的无私奉献,都是值得当代青年学习和发扬的精神遗产。 今日之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像高伯龙那样的杰出科学家的拼搏奉献。 只有秉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执着追求,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源源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