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63岁老人流浪街头,就在他对生活绝望之时,突然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汇款,看着汇款单上中国南京4个字,老人瞬间泪流满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经历了一段令人痛心的黑暗岁月。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即对平民犯下了举世罕见的暴行。在那个人间地狱般的年代,一个德国人的名字永远地铭刻在了南京人民的心中——约翰·拉贝。 1908年,30岁的拉贝应聘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后,便被派驻到了中国南京分公司,任总经理一职。 作为一名德意志民族,拉贝对这片神奇的东方文明之国自然有着一分陌生和好奇。 起初,生活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使他备受折磨。但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学会了流利的中文。 在南京工作期间,拉贝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放下工作之余便潜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典籍,品读诗词佳作。 拉贝由衷地热爱这片古老的土地,向往这里的风土人情,当年虽身居海外,却对祖国德意志帝国的纳粹主义理念摸棱捎角。 1937年12月,和平岁月戛然而止,南京陷落。亲眼目睹了日军暴行的拉贝,被眼前的惨状深深震撼和愤怒。 为了保护平民免遭杀戮,他毅然决定在当时已被日军全面占领的南京城区,划出一块20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国际安全区"。 凭借自身德国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拉贝有力地制止了日军入侵该区的企图。他严令安全区内禁止任何日、德军人员进入,一旦侵入将遭到武装镇压。 他还邀请各国驻华使馆人员进驻安全区,以国际影响力遏制日军的疯狂行径。 为了确保难民的安全,拉贝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而独特的措施。比如他向所有平民发放哨子,一旦遇险即刻吹响,值班的武装人员会立即赶来。 此外,拉贝还让难民们自行编织条幅,书写"难民避难区域"的标语,再挂到各家各户,让日军即便误入也能认清区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拉贝面临了一个棘手的困境——安全区内的难民人数剧增至25万人之多,而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源却捉襟见肘,人道主义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度过这场危机,拉贝不惜挥霍自己全部的积蓄,采购粮食为难民提供温饱。 尽管如此,面对如此众多的难民,拉贝手头的资源依然捉襟见肘。他开始暗中联系各国驻华使馆,动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和资源,以确保难民们的基本生存。 有时,救援物资运送途中被日军拦截,拉贝就亲自带队前去理论和斡旋,以自己作为高级纳粹官员的身份压迫日军。 与此同时,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数十万平民无辜丧生。 妇女被蹂躏,儿童被残杀,文物被哄抢......这些触目惊心的罪行,让拉贝目睹了人性的黑暗面。 他亲眼看到太多惨无人道的景象,儿童们被枪杀,女人们被污辱......这些记忆,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梦魇。 拉贝详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汇编成《拉贝日记》,成为直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铁证。 同时,他还无所畏惧地在公开场合演讲,揭露这些令人发指的暴行。 作为一名纳粹党员,他的言行自然招致了日军的痛恨。 在1938年某个夜晚,拉贝被强行遣送离开了南京。25万名难民在送别的时候,无不痛哭流涕,因为他们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 拉贝回到德国后,命运出现了180度的逆转。尽管他救助了那么多无辜平民,但作为一名曾经的纳粹党员,拉贝却遭到了德国政权的迫害。 他因揭露日军暴行而遭到严厉惩罚,被关进监狱,甚至饱受酷刑和虐待。 二战结束后,拉贝作为战犯接受了审判,几度入狱。 七十岁那年,拉贝才重获自由身。然而出狱后的他身无分文,只能以乞讨度日。 1948年的一个寒冷夜晚,饥寒交迫的拉贝游荡在街头,忽然收到一笔来自中国的汇款,看到汇款地址中写着"南京"两个字,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这是中国政府和当年那25万名幸存难民为了感谢拉贝而积极筹集的一笔善款。 虽然只有2000美元,却让拉贝无比感动。 几年后,拉贝在德国安详去世,享年82岁。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德国人,中国政府为他专门建造了一座墓地,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字迹:"拯救中国25万同胞的伟人——约翰·拉贝先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德国人不顾个人安危,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那么多无辜者,其博爱精神将永远被中华民族所铭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