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研究院丽萍 山西
晋商墓志收藏四十年述怀
文/宋庆林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是必然的,而墓志铭作为悼念亡者的文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凡能在身故后立墓志铭的人,一般多是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对社会与家庭有所贡献,人品道德受人尊仰。所谓“盖棺定论”,实际上就是墓志铭的作用。笔者四十多年前开始收藏晋商名人墓志,迄今已积累近四百种,期间经历,颇有所感。
墓志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学。墓志铭是墓志的正文部分,刻于石板正面。志铭通常由“序辞”和“铭辞”两部分组成,有的也附刻他事。“序辞”又称“志文”或“序文”,文体一般为散文,原则上不可粉饰,需实事求是,实际上则略有出入,体现为“称美不称恶”。“序辞”行文多详实,通常记录亡者的籍贯源流、家庭成员、生平事略、生卒年代、娶何地何人之女(包括再娶再续)、官职爵位、社会关系、子女顺序及婚配、葬地等内容,有的还包括墓志的制作缘起、制作人等。“铭辞”,又称“铭颂”,通常为墓志铭的最后一段,以韵文概括全篇,系对逝者悼念与安慰歌颂之词。完整规范的墓志铭内容上包括:首题、撰书人题名、序辞、铭辞、刻工。
旧时讲究人家的墓志铭一般由撰文人、书丹人、篆盖人分别完成。撰文多请当朝的官员、名家或本地的文化名人,他们书囊深厚,妙笔生花,也有的是家族内部自己人撰写,甚至有自传墓志铭者。书丹与篆盖都是请书法界负有盛名者完成,书体多样,真、草、隶、篆皆有,体例规范,辞赋严整。
墓志铭用词讲究,从用词可判断亡者的一些信息,如男性死亡叫“驾鹤西游”,女死亡叫“驾返瑶池”,六十岁正常死亡叫“享寿”,三十岁至五十九岁正常死亡叫“享年”,三十岁以下死亡叫“得年”,男性六十岁以上正常死亡叫“寿终正寝”,女性六十岁以上死亡叫“寿终内寝”。服丧者(孝子)当父亡时为“孤子”,母亡时为“哀子”,父先亡母后亡为“孤哀子”,母先亡父后亡为“哀孤子”。
对于死亡的称法也有多种,平实的有卒、殁、薨等,婉辞如千古、作古、长眠、逝世、辞世、谢世等,祝愿辞如上西天、仙逝等,对某类亡者有固定用法,如早亡者称为夭折、早逝,饥饿至死者称为饿殍,僧人去世称为圆寂等。
墓志铭一般由上下两块石头组成,称为“一合”,上为篆盖,既保护墓铭,又兼刻标题,下则是志铭全文。其形状不一,有大有小,有方有矩,少数地区采用子母凹凸形式,工艺复杂,规格较高。
制作一合墓志铭,从选材至毛石加工、打磨,到书写上石,一整套工序颇为复杂,制作完成后还需传拓、装裱,是一个极其繁杂的过程,并且须在未下葬前拓好装册,时间紧迫,要求又高,故存世有限,只有少量的供馈赠亲友或用作家庭档案来保存。
墓志铭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文献,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地理、人文、医疗、交通、婚丧嫁娶、民情风俗等丰富的时代信息,是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领域研究的重要史料。
与墓志铭同样起到记录逝者生平的文体还有三种,在此一并述及:一是墓表。其功用与墓志铭相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墓志铭是埋入墓中的石刻,追求永久,以防陵谷变迁,而墓表树于墓前,供世人观瞻。墓表有碑阳、碑阴之分,内容不及墓志铭深入详细,多彰死者的善行与美德,墓志铭则更像亡者的一篇传记。
二是神道碑。神道碑是为古代高等级坟前的标志性建筑,是一种纪念性的石刻,通常用于纪念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因此对使用者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及封赠先祖经皇帝批准,方可修建神道碑。如清代治河名臣、东河总督、山西大同浑源县人栗毓美,因治河贡献突出,道光皇帝御赐树建神道碑,以表彰其功绩,该碑高大宏伟,其内容与墓志铭相差无几,这在古代中国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三是行述,也称行状,是指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由逝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子女谨述,旨在为撰写墓志铭的文人提供立志依据。有身份地位且颇为讲究的人,在身故后同时有行述(行状)、哀荣录(挽联、诔文、家训可附入)、墓志铭,如乾盛亨票号经理平遥武日中便是如此。
从清代、民国时期的山西省来看,墓志铭区域分布有所差别,最多者为晋南,次之晋中,再次之便是晋北,比较少见的是晋东南,墓志铭分布与区域内财富情况似呈正相关性,富裕之地较多,偏远山区极为罕见。这批文献局限于清代、民国这一时期,有少部分墓志铭显示出与邻省陕西的密切联系,从秦晋之好,到生意往来,民间习俗文化渊源相同、相近,也是一处亮点。
这批墓志铭中,还应着重关注晋商背后的夫人们,她们可歌可泣,不应被忽视。她们的丈夫在外做生意,一走至少三年、六年、八年、十年之久,而她们在家教育子女,侍候公婆,料理家务,她们是晋商大军背后坚强的后盾,传统秧歌剧《回家》《出西口》《出东口》《算账》《开店》《上包头》等都是晋商人的生动故事,歌剧里有唱词“嫁人不嫁买卖汉,十年夫妻二年半,嫁上一个卖豆腐的也比外出的强”“听说丈夫上包头,妻儿我泪长流”,由此可见晋商夫人的辛酸与坚韧,如介休冀氏家庭的马太夫人之类,她们深明大义,卓识远见,忍辱负重,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我收藏墓志类文本四十余载,不惜余力,艰苦备尝,从各种渠道所得。很多墓志铭存世达一两百年,饱经风雨侵蚀,侥幸躲过了乱世幸存了下来,但是保存失当,多数破损严重,无法翻阅,有的腐朽粘连严重,根本不能打开。为此,我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精心修复、揭裱重装,方才得以逐一恢复原状,还专门做成了册页,方便阅读和学术界的研究。有些墓志铭,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我所收藏的墓志铭中,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存世的孤品,数十年来我只见过一次,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份!
每一本墓志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每当知道市面出现了新的墓志铭,我都使尽浑身解数,收入囊中,并为之欣喜若狂,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嗜好、一种“病”。曾看中一册墓志铭,但卖主不肯割爱,笔者凭借一腔热血,软磨硬泡十五年之久,终于把卖主深深打动,诸如此类事,数不胜数。
我收藏这批珍贵的文献,并不是为了谋利。在这浮躁的时代里,尽管多年来学术界没有高度重视,政府没人过多的关注与保护,我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呕心沥血地去收集、保护这批文献,不免有些悲哀,但自己绝不后悔。每当看到修复后的墓志铭重获生命,我备感欣慰。因为这些文献不可再生,毁一件少一件,在我的有生之年,定将继续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墓志铭
文/梁绍壮
唐代墓志为盝顶式,盝顶式盖与志石两平面结合在一起称一盒。至后墓志石形制有变化,至清代多见册页式,如平遥清虚观内收藏冀承诗墓志铭。此外如灵石及以南地区清代墓志常见一种,是在唐志基础上取消了盝顶,志盖做成了印泥盒盖一样盖在志石之上……
墓志文勒石入土前,通常要制作拓片分送亲友,在经历岁月洗礼后,这些老拓片存世量变小。
资讯摘自网络;原创 研究院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