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他没有儿子吗? 公元936年的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取代李严勋称帝的关键一役。而在这场兵变的背后,赵光义很可能是主谋者之一。 据载,兵变前夕,赵光义曾多次与叛军头目李存勖、王景雄等人私下密谋。他们暗中策动军心,煽风点火,终于让军队对李严勋的统治爆发了不满和动荡。 在陈桥兵变的关键时刻,赵光义更是亲自出马,率领重兵助阵叛军,对抗朝廷正规军的镇压。他智勇双全、指挥有方,功不可没。 凭借在兵变中的重要贡献,赵光义不仅获得了赵匡胤的赏识,更得以进入核心决策圈,成为赵匡胤的重要麾下。这为他日后窃取大权铺平了道路。 赵光义聪明狡猾、精于权谋,与赵匡胤本性单纯坦诚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心眼小、爱斗争、且手段残酷。据说,当年柴宗训拒绝支持陈桥兵变,赵光义便暗中诬陷柴宗训谋反,导致其被贬黜。 同样,李煜曾对赵光义的阴谋心存疑虑,结果也遭到赵光义的秘密暗杀。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和异己,赵光义竟然不惜毒杀了赵匡胤的亲生儿子赵德昭。 相传当时食不次玄、身体每况愈下的赵德昭,是服用了赵光义所下的缓刑药而中毒身亡。可见赵光义为了权力,是何等阴狠毒辣。 正是凭借陈桥兵变的重大功勋,赵光义获得了赵匡胤的重用。首先,他被册封为晋王,从而踏入权力核心。 紧接着,他又被委以重任,出任开封府尹一职。作为节度使的重要城池,开封府尹的地位举足轻重,掌管许多军权。有了这层身份和实权,赵光义更是如虎添翼,开始大权于朝。 在担任晋王和开封府尹期间,赵光义四处拉拢亲信,扩展势力范围。他钜万金钱收买人心,培植自己的班底。 同时,对于识破自己野心的异己,他也设法予以排挤甚至肃清。如此一来,赵光义的权力版图在朝野上下越扩越大,他的皇位继承理想也不断靠近。 年幼的赵匡胤即位后,赵光义就开始觊觎皇位,暗中酝酿夺权计划。关键在于如何摆平赵匡胤的生母、太后杜氏。因为杜太后在赵匡胤身边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赵光义精于算计,很快就找到了与杜太后勾结的方式。相传,他利用杜太后对赵匡胤年幼的担心,与其达成了一个"金匮之盟"。 其中,赵光义暗中许诺待将来赵匡胤长大后禅让江山、除掉心腹权臣;而杜太后则答应授意小皇帝,将来巩固赵光义的皇位继承权。 后来在一次金匮之宴上,赵光义大胆公开宣示了对皇位的企图。当时宴会正酣,他高呼"天下英雄惟我赵家"。 杜太后在场并未阻止,反倒饮酒作赐,表达了默许之意。这无疑增添了赵光义夺嫡的决心和底气。 然而,赵光义的野心很快就惹怒了赵匡胤。聪明如赵匡胤怎会看不出赵光义的企图?为 削弱他的权力,赵匡胤转而密谋迁都,将朝权从赵光义所在的开封转移出去。同时,赵匡胤又专门将侄赵廷美加官进爵,试图分化赵光义在朝中的权力。 但不料,赵光义机警狡猾,以晋王和开封府尹的双重身份,很快就将百官拢入自己的阵营,反制了赵匡胤的分权计划。可谓是步步为营,精心部署。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一个夜晚,宫廷突发奇案,赵匡胤竟然被人斧劈身亡。事件疑云重重,部分争论指向赵光义介入所为。无论真相如何,赵匡胤之死无疑让皇位继承陷入危机与权力真空。 赵匡胤死后,朝野百官面临继位问题。但在当时的惯性思维下,他们似乎一时找不到比晋王赵光义更合适的继任人选了。因为历来皇帝驾崩,晋王兼开封府尹一职的人就很自然地会继位登基。 加之赵匡胤未能立储,使得赵光义更顺理成章地成为新君主的首选。在众多文武百官本能的默认与支持下,赵光义就这样顺利地坐收渔人之利,成功登上了帝王宝座。 继承皇位后,赵光义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首先,他广纳亲信和重臣,打造坚实的权力班底。其次,他又选定一名皇储,以免日后继位问题再次发生动荡。 同时,赵光义还将一些潜在的威胁如赵廷美、赵德芳尽数除去,确保朝中无一异己。其中,赵廷美被诬陷罪状后遭到杀害。而赵德芳则被软禁后一直celâedor下,最终含恨而终。 更关键的是,赵光义通过与赵匡胤长子赵普的交易,重新确定了"金匮之盟"的法理地位。他封赐赵普并将其授予重爵,却也明确了自己才是正统皇帝的合法继承人。从而稳固了自己的皇位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