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历史上权势滔天的太后那么多 慈禧的权势为何是最牢固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太后作

历史上权势滔天的太后那么多 慈禧的权势为何是最牢固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太后作为皇帝的生母或继母,其地位备受尊崇。有些太后不仅拥有崇高的地位,更掌控了实际的权力,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皇帝本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汉武帝刘彻时期的王太后。王太后不仅主持朝政多年,更是直接干预国家大事决策,影响力巨大。 另一位典型案例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胡太后。胡太后大权在握,不仅决定了储君继承人选,更是参与决策许多军国重务。 清康熙晚年,孝庄文皇太后则是少有的长期兼理朝政的太后。她在康熙逝世后,一度长达十余年主持朝纲。 这些极为罕见的女性实权掌权者,展现了在特殊情况下,太后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掌控朝政的能力。 在古代,太后最容易掌权的时机,是年富力强的皇帝突然遇难身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的储君年纪尚幼,缺乏统治经验。太后作为长辈,便可凭借家族权力作主,摄政执掌朝政大权。 唐代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便是在遇刺身亡后,其母文德太后一度垂帘听政,处理重大决策。 明英宗朱祁镇也在年轻时遇刺身亡,其母孝宪文皇后一度临朝称制,主持国事。这些案例都说明,太后在特殊的权力真空期,有能力凭借家族权力插手政务,成为实际的执政者。 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慈禧太后,其政治手腕堪称高明。她擅长分化政敌、设圈套除奸佞,处理敌手的手段颇为高超。 1861年她镇压林则徐流亡党人时,先是以怀柔政策笼络温和派,取得他们的信任,继而又借温和派之手消灭了激进派对手。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同样采取了先笼络维新派、再反击保守派的策略。 她不仅亲自接见过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借其手攻击了保守派大臣,从而在短期内扭转了局势。可见慈禧太后对于分化瓦解对手阵营的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洋务运动这一中体西用的自强运动中,慈禧太后却持有与时人不同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她支持发展海军舰队、扩充军火装备,以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抵御列强的入侵。 但另一方面,她又坚决抵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改革,力阻变法图强,坚持以夷制夷的旧有做法。 这种做法的矛盾之处在于,慈禧不愿改朝换代、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文化,却又不得不在装备制造上追赶西方的先进水准。最终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止步不前。 慈禧太后擅长运用"垂帘听政"的执政方式。她虽未亲自出面处理政务,却暗中掌控着朝政大权。 通过给光绪帝写批示和手诏的方式,来干预朝政决策和官员的任免。有时她也会直接召见大臣问计,或是让人将政事禀奏于她。 对于军国大事,慈禧太后更是习惯秘密下旨,内外操控朝纲。她通过这种暗中插手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光绪帝的执政地位,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她介入光绪登基的选择过程。当时同治帝驾崩后,需要选择合适的储君继承皇位。 慈禧太后最初力荐同治帝的侄子载漪作为继承人,但最后却被光绪帝的生父载涣所阻止。 最终,光绪帝顺利继承了皇位,而慈禧则通过担任太后摄政的身份,开始了对光绪的掌控之路。可以说,从一开始,她就影响并干预了光绪帝的皇位继承问题。 在光绪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对他的掌控和影响可谓是无所不在。她不仅经常训斥光绪,在他同盛京重臣私通消息、图谋变法时,就先一步阻止了这一行动。 光绪帝要作出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先经过慈禧的批注,否则将难以生效。 直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更是被慈禧下令软禁于紫禁城内的翊坤宫,并被削夺了帝号、遭受了廷杖百下的羞辱。 由此彻底结束了他的执政梦想,使得慈禧重新掌控朝纲,直至她去世。可以说,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孔不入的。 综观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可以发现她能长期掌权的秘诀所在。她从同治帝在位期间就囊括了太后的高高权位,为日后的执政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在光绪帝年富力强时,她便摄政辅政,对朝政把控渐渐加大。 而当戊戌变法失败后,她更是一举将光绪帝彻底黜落,完全取而代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可以说,慈禧权力之路的每一步,都是渐进而谨慎的,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方能最终执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