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作为清朝时期的三朝元老 张廷玉最后是如何倒台的 张廷玉作为清朝时期的三朝元老,其坎坷命运折射出了帝王临终嘱托的传统与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中国古代,帝王临终时嘱托亲信重臣继承大统是一种习俗。这源于君主专制制度下,帝王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和王朝延续,需要托付心腹部属继承政权。 如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每临终必立太子,并嘱托宰相以辅佐之。汉武帝在临终前,便将大权托孤于王莽等重臣手中。 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亦托孤于李景隆、胡惟庆等人。这一做法为了防范继承人年幼无经验,需要有经验老臣暂时执政,直到储君长大成熟。 就连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临终时,也将政权托付给多铎、多尔衮等人暂理朝政,直至其子富察皇多氏长大。可见帝王临终嘱托是一种不成文的习俗。 进入清朝后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分别出现了鳌拜、年羹尧、张廷玉这三位重要的老臣。他们都经历过至少两位皇帝的托孤。 其中鳌拜自康熙晚年起就被看作是太子胤礽的干daddy,到雍正继位后,雍正将朝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他。鳌拜打入狼窝,可谓一枝独秀,风光无限。直到去世,雍正帝还为他送终举哀,给予最高礼遇。 和珅则在乾隆中期被倚重,号称"当朝宰辅"。乾隆晚年更将政务全权托付给和珅,并将太子嘉亲王交给他辅佐。当时和珅权力通天,堪称汉武帝宠臣荀彘后再一清朝宠臣。 相比鳌拜和和珅,张廷玉的官场沉浮更为传奇。他自雍正年间起就受到皇帝的重视,被雍正称为"独佩朕意",担任户部尚书等要职。 张廷玉为人办事方圆勤恳,政绩卓著。雍正晚年更指名他为太子胤禛(后来的乾隆帝)的师傅,将朝政托孤给他。可谓继续了努尔哈赤临终嘱托的传统。 然而,张廷玉初被乾隆上位后疏远,地位远不如年羹尧。年羹尧是乾隆登基后大权独揽的宰辅,被誉为"华阳老人"。乾隆给予他无上权力,包括审阅奏章、拟定人事等核心权力。 相比之下,张廷玉只是一名备受冷落的老臣。但他依然为朝政出谋划策,直至乾隆中后期威望才逐渐恢复。 乾隆中期以后,张廷玉凭借自己的政绩和能力,逐渐获得乾隆的信任。乾隆在今文馆设有"扈从馆",专门向张廷玉等老臣请教国事。 到乾隆晚年,张廷玉在朝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达到了顶峰。乾隆开始把朝政大权交给张廷玉,视他为"朝中长者"。直至乾隆去世,一度考虑让张廷玉摄政辅佐嘉亲王。 张廷玉对乾隆非常忠诚,直言不阿,多次劝乾隆勤于政事,不要荒废朝政。可乾隆晚年沉溺于写作,放纵逸乐,并执意暴虐严惩戴价者,张出言极谏。 乾隆68岁那年,张廷玉已年过八旬,四次请求退休乡里。但乾隆坚持不准,认为张是"朝中长者",必不可少。最后乾隆劝阻说:"我们同年同月,你老我也老。" 尽管如此,乾隆对张廷玉也存在不满。一方面,张坚持直言进谏,多次指出乾隆的错误。另一方面,曾有人给乾隆递书囊,说张廷玉有逾矩之处。 于是,乾隆晚年对张廷玉越来越不满,并责备他"老迂阔"。张的儿子、侄儿等人也因此受到牵连。乾隆最后决定,将张廷玉从内阁革职,贬为闲职。 可怜张廷玉上阵父子,党与代者,于是陷于囹圄。他的儿子张丰绶、侄儿张肇焞等人被发配充军或流放边远。张廷玉自己亦被革职,在家中遭软禁。 乾隆84岁退位那年,张廷玉已高龄99岁。虽有家资可以养活他的晚年,但昔日的钦差大臣,不得自由出入,处境颇为悲惨。直到次年宗室党争落幕后,新帝嘉庆赦免了张廷玉。但张已年高德劭,很快便去世了。 张廷玉的堕落与惩治,标志着帝王临终嘱托老臣执掌朝政的传统走向终结。皇权专制达到了极致,即使对最忠诚的老臣,帝王也可以征伐毫不留情。这一命运也警示后世,集权必然会滋生危机,专制独裁终将自我毁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