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称帝后只做了42天皇帝 李自成为何就灭亡了?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长河中,李自成这个人物无疑是最具争议和戏剧色彩的一个。从一介草莽之身一跃成为"皇帝",随后又在短短42天内就葬送了自己的"王朝",李自成的经历充满了无与伦比的传奇气息。 然而,正是这种过于激越的命运跌宕,也让他的名声在后世饱受诟病和指责。那么,这位狂放不羁、荒诞一时的"皇帝"为何会陨落得如此之快呢? 明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加之战乱频仍和政治动荡,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生活陷入了空前的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在陕西渭河一带率领起义军卷起了熊熊战火。起初,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摆脱明朝统治集团的苛捐杂税和各种勒索,寻求一条生存之路而已。 可是,随着部队力量的不断壮大,李自成也逐渐放开了手脚,开始孕育更大的野心。 当得知明朝中央军阀混战、帝王无力镇压农民起义之时,李自成立刻乘虚而入,一气呵成地直扑北京大营紫禁城。 最终,在历经一番艰难曲折后,李自成军队终于攻陷了守卫森严的北京城,打开了紫禁城的大门。 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节点上,明朝帝王崇祯也选择了自尽的出路,留下一句轰轰烈烈的遗言:"不往矣!"。 紫禁城一度无主,京师陷入了短暂的真空期。看准了这个机会,李自成霸气侧漏地自立为帝,建立起了名为"大顺"的新朝。 说来讽刺,李自成虽然借助了朝野动乱之机打下了这座富庶的都城,却没能维系住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只不过短短42天的执政时间,李自成便导致了朝政黯然崩溃、国家分崩离析。 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几方面的严重失误: 第一,李自成一旦登基为帝,便开始沉溺于酒色财气之中,放纵肆意,日渐荒淫无度。据当时的记载,李自成在紫禁城里整日里沉湎于美色享乐,完全抛开了一国之君应尽的职责。 而与此同时,他手下那帮土匪出身的头领们也在皇宫里横行无忌,大肆掠夺君臣百姓的财物,欺男霸女,烧杀抢掠。 京城陷入一片混乱,生灵涂炭,人心惶惶。 而这位新科"皇帝"却浑然不觉,置身事外,整日里只知纸醉金迷。 李自成极度荒淫无度的生活作风也影响了手下。 很快,部下们就因为权力之争和对财富的垂涎而开始内讧起来,猜忌重重,团结力荡然无存。 归根结底,这正是导致李自成朝野溃退、政权土崩瓦解的首要原因。 其次,在外交上,李自成也铸下了不可弥补的大错。事实上,当时明朝大将军吴三桂驻守陕西,与李自成实力相当。若是得以联合,两人或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住大明王朝的局面。 然而,正是因为李自成目无君臣、骄横跋扈,无理抢夺吴三桂的爱妾,甚至绑架囚禁了吴的老父亲。 这种猥亵和凌虐彻底激怒了吴三桂,令他背叛李自成,转而拥戴努尔哈赤的后金军。由此酿成了决裂和反目。 最终,清军在吴三桂的率领下,联合了流亡汉军,从四面八方围剿了坐镇京城的李自成。 单凭土匪出身的李自成军队,怎能抵御得住这股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就在清军逼近北京的前夕,李自成只得狼狈逃窜,仓皇出城。 大顺朝的覆亡就此画上了句号。而李自成本人亦在逃亡的过程中被生擒,最后含恨自尽。就这样,一个草莽英雄的梦想就此破灭,他的短暂统治宣告结束。 回望李自成短短42天的"王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几大致命的弊病: 第一,作为一名执政者,李自成缺乏基本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无度膨胀,整日里只知纸醉金迷,从未想过如何切实做好国家统治的工作。 第二,李自成统治手腕生疏,对下属百无约束,导致军心涣散。这不仅让他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更让其军阀体系在巅峰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耗和离心离德的征兆。长此以往,李自成的军阀集团注定要分崩离析。 第三,李自成与清军策反吴三桂的纷争更是影响了他的发展前景。要知道,当时的清军虽然实力强大,但并不足以完全征服整个中国。若李自成能与吴三桂达成联盟,形成抗清力量,或许历史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可惜,正是李自成的私欲和狭隘使然,令他与吴三桂反目成仇,最终被两条强力战线合围,进而导致了王朝的陨落。由此可见,李自成缺少远见卓识和宽广的胸怀,注定无法在京师扎根太久。 李自成王朝的覆灭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个人野心和私欲若是无度膨胀,贪婪无厌且无能治理,终将葬送自己的一切理想和事业。 正所谓"骄兵必伤,贪婪无度必亡"。作为一个起家无钱无权的草莽英雄,李自成无疑属于那种 "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 更为讽刺的是,从历史的高度来看,李自成的起义军北伐和攻占北京更多的是在为后来的清朝开路。毕竟,正是李自成将明朝统治集团彻底消弭,清军才得以趁虚而入,一统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