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臣拥立上位的汉文帝,为什么没有沦为傀儡皇帝? 在汉初覆灭匈奴,定都长安、更始求贤的动荡岁月里,曾有那么一位皇帝备受争议——他就是被群臣拥立的汉文帝刘恒。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在登基时已年过半百,却仍因继承合法性的质疑而受人非议。 但正是凭借自身过人的政治手腕,他不但稳扎稳打地巩固了皇权,还在位十九年之久,为汉室开疆拓土,奠定了基业。 如今追溯刘恒一生的故事,他克服重重阻力的经历实在令人敬佩。 秉承汉家血脉,刘恒自小便展露出了非凡的领袖才能。在他年幼时,汉高祖便立他为代王,赐以拥有近百万户籍的代国作为世袭领地。 作为诸侯中的一员,刘恒从十几岁起便独挡一面,实际掌管代国的军政大权。可以说,这为他日后称雄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方之主,刘恒自小便接受了高级官员陆贾等人的教导,不但习熟了统治技巧,还培养出了勤恳谦逊、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 从部下对他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他确实是一位循循善诱、与民休戚与共的好官吏。 行伍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刘恒在巡视甘肃一带时,遇到一伙失足少年,当即下令将他们收编入编,并亲自将酒肉送到他们面前,真诚希望他们改过自新。 年轻人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在战场上尽显勇猛,可谓是重新焕发了生机。 由此可见,刘恒不啻蜀黍中的一棵大树,朴实无华却温润亲和,令人由衷敬重。恐怕正是这份质朴纯善,让他在代国治理了16载之久,依旧保持着高知名度和民心向背。 进入垂暮之年后,汉元帝无后,让曾经的诸侯王再度陷入了角逐皇位的漩涡中。 在这一过程中,代王刘恒可谓是诸侯中难得的中流砥柱。他不但拥有实实在在的治理经验,而且还曾力主"非亲不与",旗帜鲜明地反对权贵专政。 最终,在一干文武大臣的联袂拥护下,刘恒在位于今河南的孟邱正式被册为汉文帝。当时的局势一度险些出现戏剧性的大逆转。 细究其中缘由,主要是因为刘恒深得群臣欣赏。像窦宪这些人都认为他是一位不起家居侯、好谋无忝的德高望重者,当之无愧地应该居于万邦之尊。 即便有人质疑他年事已高、不宜禅位,也很快被赞同者压了下去。 一时间,羽翼已丰的刘恒就这样登上了皇储宝座。 临危受命虽有骄人的政绩,但接下来如何确立皇帝新威望,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如果稍有疏漏,很可能就会沦为傀儡皇帝,被当权大臣们把控操纵。 有鉴于此,刘恒一上任便在朝野间释放出了威慑力。 他立即对初拥他上位的功臣们进行封赏,其中就包括核心拥护者、右中郞将宋昌以及大礼、大行等要员。这无疑是一种巧妙的利用"赏罚"手段,公开化解了各路集团的不满情绪。 接着,刘恒更是亲自任命了一批心腹要员,其中便包括忠诚的宋昌、张武等强硬派。在这股"亲信力量"的配合下,皇城和京城的安全也得到了有力保证。 由此可见,虽然是集团推举上位,但刘恒并非宿命论式地被桎梏在群臣手中。 相反,他通过精心布局,将一部分人封疆镇守边疆,一部分留任核心要职,巧妙化解了中枢集团的凝聚力,从根本上避免了被架空的风险。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地位还有些摇摇欲坠,但刘恒从来没有在权力面前卑躬屈节,反而时常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王者架式。 据史书记载,当时就有一件轰动朝野的趣事广为流传:有一次,拥立刘恒的御史大夫张敖居功自傲,企图插手皇帝的私人事务。面对张敖的无理要求,刘恒当即勃然大怒,痛斥道:"朕自幼习武事,安能受辖制于人!" 同时,他还叱咤张敖道:"先帝明遗臣僚进直言利于国家,今卿已逾分矣!"从容不迫的语气中,不难看出当时刘恒或许是怀着一腔热血,誓要扫清前朝遗老积重难返的"文景之治"。 就这样,张敖当场被刘恒训斥得体无完肤,从此不敢再越雷池一步。有这样一次震慑,当权大臣纷纷开始对这位虽年高但意志坚定的皇帝肃然起敬了。 刘恒在被推举继位后并未就此安于现状,而是有意识地强化了新生皇权的合法性。 他不仅满怀恩典地封赏拥立者们,又巧妙使他们相互制衡;不仅任命心腹要员镇守内外,又雷厉风行地树立了王者威严。 正是凭借这些手腕,刘恒才得以持重以对,避免沦为傀儡,反而变成一位国之重器。后世有人评价说,文帝刘恒虽年老多病却"民赖有托",堪称汉家一代明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