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里男不婚女不嫁。”在云南一村落,男女一律不婚。但一到晚上,小伙会偷偷从窗户爬

“这里男不婚女不嫁。”在云南一村落,男女一律不婚。但一到晚上,小伙会偷偷从窗户爬入姑娘花楼,天亮之前再匆匆离去。 在云南省大理州和四川盐源县的交界处,有这样一个独特的村落,村里男女一律不婚,但婚姻观念并不因此而缺失。 相反,在这里存在着一种别具一格的"走婚"传统。这种传统延续了上千年,成为摩梭族独特的婚俗文化符号。 所谓"走婚",指的是摩梭族地区的年轻男女在确立了感情关系后,仍分别与父母居住。 只是在夜幕降临后,男孩会悄悄通过通风窗户爬入女孩的"花楼"房间探亲,在黎明来临前离开。第二天,他们仍然保持着家人的单身身份,继续各自的生活。 这种奇特的婚姻生活方式,在外界看来颇为离经叛道,但对于摩梭族人来说,这种"走婚"已经沿袭了上千年,早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认知之中。 摩梭族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就有"夜不交加"的记载,指的就是走婚习俗。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走婚制度的形成主要源于这个民族对男女平等的高度重视。它保证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彰显了女性在感情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走婚制度有着其独特的流程。首先,当村里的青年男女对彼此产生好感,并得到对方回应后,他们之间就能确立了一种默契的亲密关系,而无需举行正式的婚礼。 入夜后,男孩会悄悄潜入女孩的"花楼"房间。花楼是专供男女会晤的房间,结构上与普通房间无异,只是稍大些。 两人会在花楼里共度春宵,等到天明前,男孩再小心翼翼地从窗户离开,返回自己的家中。这种夜夜走动的行为就叫"走婚"。 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女性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无论是选择伴侣,还是确立亲密关系,亦或是终止关系,女性都拥有最终决定权。因此摩梭族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婚姻家庭,男人更像是飘渺的游子,女人才是真正的家庭支柱。 走婚制度独树一帜之处,还在于避免了过多的经济压力和家庭矛盾。 双方无需承担昂贵的彩礼开销,更不会产生因分家而引发的纠葛。男女双方终身居住在各自父母家中,照顾老人和抚养下一代的重任自然会轻松很多。 这种生活方式带给摩梭男人的感受可谓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们在感情生活上确实享有绝对自由,可以不受约束地与多名女性保持亲密关系,尽享男性荷尔蒙的无拘无束。但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建立固定的家庭,他们往往在亲情层面有着难以填平的失落感。 相比之下,摩梭女性的心理状态就要稳定得多。拥有主导权的她们,即使生育了孩子,也不会因为婚姻关系而受到约束。 孩子将由女人一手抚养,父亲则可随时探望,但是没有赡养义务。这种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摩梭女性的权益。 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外部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影响,摩梭族的走婚习俗已逐渐走向没落。 不少年轻人开始选择了相对普遍的一夫一妻制,建立正式的夫妻家庭关系。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还是摩梭走婚制度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适应力不足。 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摩梭人传统生活方式正在被打破。不少人离开家乡到城里谋生,长期分隔两地使得走婚制度难以为继。 此外,现代社会追求婚姻的合法性,摩梭族的走婚关系并未获得法律认可。一旦发生亲子或财产纠纷,双方都可能陷入被动境地。 此外,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也让传统走婚习俗在本土受到一定冲击。一些摩梭人开始接受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并逐渐放弃了祖辈的生活习惯。 尽管如此,摩梭族走婚文化仍在部分场合活跃着。在一些半闭锁的村镇中,很多老年人仍然坚持着祖传的走婚风俗。不过这种状况能否持续下去,就有待时间的检验。 超越生活方式的差异,摩梭走婚文化蕴含其中的人性理念令人敬佩。它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民族对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热爱自然、关注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 不过细细思量,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对自由的期盼和追求,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尽相同罢了。 可以说,摩梭走婚文化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让男女恋爱关系纯粹到极致的制度。 走婚双方无需背负任何经济和社会压力,两颗真挚的心灵在纯粹的爱情中彼此靠近、互为依偎。 也许对于现代人来讲,走婚制度确实过于简单纯粹,缺乏一些现实的考量。但它依然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哲学,启迪人们用更加包容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感情世界中的多样性。